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2.1 膜生物反应器发展 | 第16-17页 |
1.2.2 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 | 第17-19页 |
1.3 蠕虫捕食污泥减量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4 膜污染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4.1 膜污染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1.4.2 膜污染分类 | 第21-25页 |
1.5 EPS对膜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 第25-33页 |
1.5.1 结合态EPS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27-29页 |
1.5.2 溶解性EPS与膜污染的关系 | 第29-33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33-36页 |
1.6.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1.6.2 课题来源 | 第34页 |
1.6.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36-44页 |
2.1 膜生物反应器+蠕虫床耦合系统 | 第36-37页 |
2.2 膜污染物的提取及其污染潜力分析 | 第37-40页 |
2.2.1 溶解性EPS和结合态EPS的提取 | 第37页 |
2.2.2 EPS不同组分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3 膜表面污染物的提取 | 第38页 |
2.2.4 序批式过滤污染实验 | 第38页 |
2.2.5 吸附污染实验 | 第38页 |
2.2.6 膜过滤阻力分析 | 第38-39页 |
2.2.7 膜过滤过程的模拟 | 第39-40页 |
2.3 污泥絮体不同组分和膜关系能的计算 | 第40-42页 |
2.3.1 表面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2.3.2 表面关系能参数的计算 | 第41-42页 |
2.3.3 EPS不同组分对污泥聚集性的影响研究 | 第42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2.4.1 常规分析检测方法 | 第42页 |
2.4.2 接触角的测量 | 第42页 |
2.4.3 膜表面污染物的识别 | 第42页 |
2.4.4 膜表面污染物的特征表征 | 第42-43页 |
2.4.5 膜表面污染层的荧光染色 | 第43页 |
2.4.6 膜表面形态的表征 | 第43页 |
2.4.7 聚集性测试方法 | 第43页 |
2.4.8 微生物种群分析 | 第43-44页 |
第3章 耦合系统中膜污染及EPS特性研究 | 第44-62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工艺运行分析 | 第44-48页 |
3.2.1 污水COD去除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3.2.2 膜污染趋势分析 | 第45-47页 |
3.2.3 膜污染阻力分析 | 第47-48页 |
3.3 溶解性EPS特性研究 | 第48-53页 |
3.3.1 溶解性EPS含量分析 | 第48-50页 |
3.3.2 溶解性EPS的FTIR分析 | 第50-51页 |
3.3.3 溶解性EPS的EEM分析 | 第51-53页 |
3.4 结合态EPS特性研究 | 第53-58页 |
3.4.1 结合态EPS含量分析 | 第53-55页 |
3.4.2 结合态EPS的FTIR分析 | 第55-56页 |
3.4.3 结合态EPS的EEM分析 | 第56-58页 |
3.5 膜表面污染物组成分析 | 第58-61页 |
3.5.1 膜表面污染物的FTIR分析 | 第58-60页 |
3.5.2 膜表面污染物的EEM分析 | 第60-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耦合系统中结合态EPS膜污染特性研究 | 第62-76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结合态EPS膜污染潜力研究 | 第62-65页 |
4.2.1 结合态EPS过滤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4.2.2 结合态EPS过滤过程的模拟分析 | 第63-65页 |
4.2.3 结合态EPS过滤过程的阻力分析 | 第65页 |
4.3 结合态EPS组分吸附特性研究 | 第65-68页 |
4.3.1 结合态EPS污染膜表面的FTIR分析 | 第65-66页 |
4.3.2 结合态EPS组分吸附效率分析 | 第66-68页 |
4.4 膜表面污染层结构特征研究 | 第68-69页 |
4.4.1 结合态EPS组分吸附体积分析 | 第68页 |
4.4.2 结合态EPS污染膜孔隙率分析 | 第68-69页 |
4.5 结合态EPS界面关系研究 | 第69-71页 |
4.5.1 结合态EPS和膜的物化特性分析 | 第69-70页 |
4.5.2 结合态EPS和干净膜之间的关系能分析 | 第70-71页 |
4.5.3 结合态EPS与污染膜之间的关系能分析 | 第71页 |
4.6 膜和结合态EPS之间关系能曲线分析 | 第71-73页 |
4.6.1 结合态EPS和干净膜之间的关系能曲线分析 | 第71页 |
4.6.2 结合态EPS与污染膜之间的关系能曲线分析 | 第71-73页 |
4.7 结合态EPS污染膜表面形态分析 | 第73-7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耦合系统中溶解性EPS膜污染特性研究 | 第76-99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溶解性EPS膜污染潜力研究 | 第76-81页 |
5.2.1 溶解性EPS过滤特性分析 | 第76-78页 |
5.2.2 溶解性EPS过滤过程的模拟分析 | 第78-81页 |
5.3 膜表面污染层结构特征研究 | 第81-84页 |
5.3.1 溶解性EPS和膜之间的关系能分析 | 第81-83页 |
5.3.2 膜表面污染层结构分析 | 第83-84页 |
5.4 溶解性EPS组分吸附特性研究 | 第84-86页 |
5.4.1 溶解性EPS污染膜表面的FTIR分析 | 第84页 |
5.4.2 溶解性EPS组分吸附效率分析 | 第84-86页 |
5.5 溶解性EPS组成特性研究 | 第86-89页 |
5.5.1 溶解性EPS中蛋白质和糖类比值分析 | 第86-87页 |
5.5.2 溶解性EPS的EEM分析 | 第87-88页 |
5.5.3 溶解性EPS的UV分析 | 第88-89页 |
5.6 溶解性EPS对不同微滤膜的污染研究 | 第89-97页 |
5.6.1 溶解性EPS对不同微滤膜的污染潜力分析 | 第89页 |
5.6.2 溶解性EPS和不同膜之间的关系能分析 | 第89-9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耦合系统中膜污染延缓的机理研究 | 第99-117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污泥聚集性改变机制研究 | 第99-105页 |
6.2.1 污泥聚集性分析 | 第99-100页 |
6.2.2 EPS分层组分对污泥聚集性的作用 | 第100-103页 |
6.2.3 EPS对污泥聚集性的作用 | 第103-105页 |
6.3 EPS分层组分特征分析 | 第105-108页 |
6.3.1 EPS分层组分组成分析 | 第105-106页 |
6.3.2 EPS分层组分EEM分析 | 第106-108页 |
6.4 EPS分层组分的污染特性分析 | 第108-111页 |
6.4.1 EPS分层组分的吸附特性分析 | 第108页 |
6.4.2 EPS分层组分污染膜的AFM分析 | 第108-111页 |
6.5 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分析 | 第111-116页 |
6.5.1 污泥活性分析 | 第111-112页 |
6.5.2 微生物种群分析 | 第112-11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个人简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