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支穹顶的弹塑性抗震性能研究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次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弦支穹顶结构 | 第14-17页 |
1.3 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 第17-19页 |
1.4 大跨度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 | 第19-24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人工波的生成与评价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地震波模拟 | 第27-32页 |
2.3 强度指标的有效性 | 第32-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弦支穹顶弹塑性分析的精细化模型 | 第40-60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梁单元划分策略 | 第41-44页 |
3.3 分析模型 | 第44-47页 |
3.4 模型精细化分析 | 第47-52页 |
3.5 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52-58页 |
3.6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弦支穹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60-87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基本模型 | 第61-68页 |
4.3 分析参数 | 第68-70页 |
4.4 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70-80页 |
4.5 剩余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80-86页 |
4.6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弦支穹顶的震后索力变化 | 第87-117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基本分析模型 | 第87-88页 |
5.3 残余变形和索力变化的关系 | 第88-93页 |
5.4 布索方式的影响 | 第93-104页 |
5.5 中震下的索力变化 | 第104-110页 |
5.6 大震下的索力损失 | 第110-116页 |
5.7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