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9页 |
1.1 植物乳杆菌简介 | 第9-11页 |
1.1.1 植物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 | 第9-10页 |
1.1.2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0页 |
1.1.3 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及预防心血管疾病 | 第10-11页 |
1.1.4 对致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11页 |
1.2 肽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肽聚糖免疫识别蛋白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肽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肽聚糖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第15-16页 |
1.3 开发肽聚糖缓释制剂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4 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 | 第1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植物乳杆菌细胞壁肽聚糖微球的研制 | 第19-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菌种 | 第19页 |
2.1.2 培养基 | 第19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 肽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制备方法 | 第20页 |
2.3 肽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检测 | 第20-21页 |
2.3.1 缓释微球扫描电镜观察 | 第20页 |
2.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0页 |
2.3.3 肽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检测 | 第20-2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1-24页 |
2.4.1 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 | 第21-22页 |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2-23页 |
2.4.3 载药量包封率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肽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5-4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3.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5页 |
3.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5-2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1 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 | 第26页 |
3.2.2 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测定 | 第26页 |
3.2.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第26页 |
3.2.4 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第26-27页 |
3.2.5 小鼠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测定 | 第27页 |
3.2.6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6页 |
3.3.1 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测定 | 第27-31页 |
3.3.2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第31-38页 |
3.3.3 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第38-44页 |
3.3.4 小鼠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测定 | 第44-46页 |
3.4 讨论 | 第46-49页 |
3.4.1 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3.4.2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第47-48页 |
3.4.3 小鼠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测定 | 第48-49页 |
第4章 肽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的保护效果研究 | 第49-5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4.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9页 |
4.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1 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低下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2.2 缓释微球对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小鼠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 第5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4.3.1 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低下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3.2 不同时间给予铜绿假单胞菌后小鼠存活率的比较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6-57页 |
第6章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展望 | 第57-58页 |
6.1 创新点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