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7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7-8页 |
第二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 | 第8-12页 |
2.1 一价定律 | 第8-9页 |
2.2 绝对购买力平价 | 第9页 |
2.3 相对购买力平价 | 第9-10页 |
2.4 购买力平价理论出现的问题 | 第10-11页 |
2.4.1 购买力成立前提条件的解释 | 第10页 |
2.4.2 短期购买力平价难以成立的解释 | 第10-11页 |
2.4.3 长期购买力平价难以成立的解释 | 第11页 |
2.4.4 Rogoff购买力平价困惑 | 第11页 |
2.5 价格指数选择的问题 | 第11-12页 |
第三章 我国汇率制度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一)汇率基本稳定期(1949-1980年) | 第12-13页 |
(二)双重汇率制(1979-1984年) | 第13页 |
(三)取消内部结算汇率,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期(1985-1993年) | 第13页 |
(四)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1994年1月-2005年7月) | 第13页 |
(五)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8月-至今) | 第13-14页 |
第四章 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回顾 | 第14-19页 |
4.1 早期研究 | 第14页 |
4.2 单位根检验 | 第14-15页 |
4.3 协整检验 | 第15页 |
4.4 长时期的数据 | 第15-16页 |
4.5 面板数据研究 | 第16页 |
4.6 非线性模型 | 第16-17页 |
4.7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7-18页 |
4.8 不同汇率制度的可能影响 | 第18页 |
4.9 分位数回归 | 第18-19页 |
第五章 研究方法和实证结果 | 第19-37页 |
5.1 传统的单位根检验方法 | 第19-20页 |
5.2 分位数单位根检验方法 | 第20-21页 |
5.3 数据描述 | 第21-22页 |
5.4 图形分析 | 第22-24页 |
5.5 传统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 第24-26页 |
5.6 分位数单位根检验结果 | 第26-30页 |
5.7 分位数间的差异检验 | 第30-31页 |
5.8 半衰期比较 | 第31-33页 |
5.9 人民币/欧元汇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复模型 | 第33-37页 |
5.9.1 STAR模型 | 第33-34页 |
5.9.2 实证研究 | 第34-3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7-4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37-39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39-40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