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插图索引 | 第13-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9页 |
1.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15-17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创新点 | 第2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5-36页 |
2.1 土地利用的生态学理论 | 第25-28页 |
2.1.1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第25-26页 |
2.1.2 土地生态风险 | 第26-27页 |
2.1.3 区域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预警 | 第27-28页 |
2.2 生态足迹及其相关理念 | 第28-30页 |
2.2.1 生态足迹 | 第28-29页 |
2.2.2 土地综合生态承载力 | 第29页 |
2.2.3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 第29页 |
2.2.4 能源生态足迹 | 第29-30页 |
2.2.5 生态压力指数 | 第30页 |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2.3.1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2.4 研究区域 | 第31-36页 |
2.4.1 城市群形态概况 | 第31-32页 |
2.4.2 长株潭城市群职能结构 | 第32-33页 |
2.4.3 区域生态系统 | 第33-34页 |
2.4.4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第3章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分析 | 第36-49页 |
3.1 土地利用特点 | 第36-37页 |
3.2 用地结构及空间分析 | 第37-39页 |
3.3 土地利用类型配置与数量结构多样性研究 | 第39-43页 |
3.3.1 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和数量变化 | 第39-41页 |
3.3.2 城市群土地利用配置的多样性优化协调 | 第41-43页 |
3.4 土地利用效率 | 第43-46页 |
3.5 城市群区域土地供需分析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综合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研究 | 第49-59页 |
4.1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 | 第49-52页 |
4.1.1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测算方法 | 第49-50页 |
4.1.2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 | 第50-52页 |
4.2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足迹研究 | 第52-55页 |
4.2.1 生态足迹与生态压力指数的测算方法 | 第53-54页 |
4.2.2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2000-2009 年生态足迹动态性研究 | 第54-55页 |
4.3 长株潭核心区生态赤字与生态安全分析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足迹驱动因素分析 | 第59-65页 |
5.1 社会经济指标选择 | 第59页 |
5.2 城市群形态指标选择 | 第59-61页 |
5.3 城市群形态与社会经济对生态足迹作用机制研究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规划 | 第65-70页 |
6.1 生态足迹在城市群生态规划中应用的主要内容和规划的技术路线 | 第65-66页 |
6.1.1 基础条件 | 第65页 |
6.1.2 主要内容 | 第65页 |
6.1.3 规划的技术路线 | 第65-66页 |
6.2 基于生态足迹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规划研究 | 第66-70页 |
6.2.1 确定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足迹建设目标 | 第67页 |
6.2.2 统筹城市群区域各类型用地控制 | 第67-68页 |
6.2.3 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79-80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