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插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1.3.1 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8-3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1 社会福利理论 | 第18-19页 |
2.1.2 内生外部性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1.4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1页 |
2.2 社会企业的研究综述 | 第21-32页 |
2.2.1 社会企业的缘起 | 第21-24页 |
2.2.2 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2.2.3 社会企业的特征 | 第27-29页 |
2.2.4 社会企业的类型 | 第29-30页 |
2.2.5 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和传统商业企业的区别 | 第30-32页 |
2.3 绩效评价研究的相关综述 | 第32-38页 |
2.3.1 绩效与绩效评价的内涵 | 第32-33页 |
2.3.2 绩效评价的理论沿革 | 第33-35页 |
2.3.3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综述 | 第35-38页 |
第3章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机理分析 | 第38-47页 |
3.1 社会企业双重价值的内涵与创造 | 第38-40页 |
3.1.1 社会企业双重价值的内涵 | 第38页 |
3.1.2 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 | 第38-40页 |
3.2 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实现的博弈分析 | 第40-42页 |
3.2.1 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3.2.2 博弈过程的分析 | 第42页 |
3.3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要素的内在逻辑分析 | 第42-45页 |
3.3.1 构成要素 | 第42-45页 |
3.3.2 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45页 |
3.4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 第45-47页 |
3.4.1 战略目标与平衡计分卡的吻合性 | 第45-46页 |
3.4.2 双重属性与平衡计分卡的吻合性 | 第46-47页 |
第4章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7-65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 第47-49页 |
4.1.1 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4.1.2 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 第48-49页 |
4.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49-50页 |
4.2.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49页 |
4.2.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初设与筛选 | 第50-61页 |
4.3.1 评价指标初设 | 第50-53页 |
4.3.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53-58页 |
4.3.3 评价指标的诠释 | 第58-61页 |
4.4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方法的介绍 | 第61-65页 |
4.4.1 因子分析与 DEA 相结合的研究分析 | 第61-62页 |
4.4.2 因子分析 | 第62-63页 |
4.4.3 DEA 模型 | 第63-65页 |
第5章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65-79页 |
5.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 第65-67页 |
5.1.1 问卷的设计与预调查 | 第65-66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66页 |
5.1.3 信度检验 | 第66页 |
5.1.4 效度检验 | 第66-67页 |
5.2 实证评价过程 | 第67-77页 |
5.2.1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 | 第67-70页 |
5.2.2 DEA 模型投入产出指标的预选 | 第70-71页 |
5.2.3 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 第71-77页 |
5.3 管理建议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 | 第89-90页 |
附录 C 调研问卷 | 第90-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