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一、各种报刊杂志的相关报道、访谈,及网络上的各种声音 | 第13页 |
二、主流学术媒体、学者的讨论及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3-19页 |
第一章 “杨红樱现象”概述 | 第19-27页 |
第一节 现象的出现及引发的论争 | 第19-23页 |
第二节 现象背后潜藏和反映的问题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杨红樱的创作 | 第27-43页 |
第一节 创作个性及思想理念 | 第27-33页 |
一、个人经历及女性特征对创作的影响 | 第27-31页 |
二、“儿童本位”的创作思想和理念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创作策略 | 第33-43页 |
一、创作题材的选择——写什么 | 第33-37页 |
二、创作方法和技巧——怎么写 | 第37-43页 |
第三章 杨红樱作品的审美内涵及阅读接受分析 | 第43-60页 |
第一节 儿童为什么喜欢她的书 | 第43-51页 |
一、儿童的存在及认识 | 第43-46页 |
二、儿童的心理和成长 | 第46-49页 |
三、儿童的游戏和梦想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与教育性 | 第51-56页 |
一、儿童文学的文学性 | 第52-53页 |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 第53-54页 |
三、儿童文学之文学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美育的作用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之维 | 第56-60页 |
一、“借鉴”还是“抄袭” | 第56-58页 |
二、时间的考验和读者的喜爱——畅销与长销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商业社会中的“杨红樱现象” | 第60-66页 |
第一节“杨红樱现象”的商业性及产业价值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杨红樱作品走向世界 | 第62-64页 |
第三节 “杨红樱现象”的走向及启示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一 杨红樱采访记录 | 第71-76页 |
附录二 陈岳访谈记录 | 第76-79页 |
附录三 “杨红樱作品在小学生中的接受情况”调查问卷 | 第79-80页 |
附录四 “杨红樱作品在小学生中的接受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第80-82页 |
后记 | 第82-84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