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解构文化与艺术的彼岸花,建构回到生命存在现场的诗学精神 | 第9-14页 |
第一节 解构文化精神的彼岸花——精神归家之途 | 第9-10页 |
第二节 解构艺术的彼岸花,建构回到生命存在现场的诗歌精神 | 第10-14页 |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归家主题”生成的背景 | 第14-25页 |
第一节 世界范围的“归家情愫” | 第14-21页 |
一、归家情愫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的演变 | 第15-18页 |
二、归家情愫在西方文化艺术史中的演变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当代社会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归家”精神情愫的生成 | 第21-25页 |
第二章 于坚诗学.解构以生活在别处为主的当代诗歌精神 | 第25-35页 |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掌控下的诗歌写作是一种乌托邦话语式写作 | 第26-30页 |
一、文革时期政治抒情诗、民歌式神话乌托邦 | 第27-28页 |
二、以“理想升华”为写作主题的“朦胧诗” | 第28-30页 |
第二节 以海子为代表的、以“农耕庆典”为写作主题的“神性诗歌”是精神乌托邦写作的极致状态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知识分子诗歌”体现的是对以“西方精神“为主的他者诗学思想的模仿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于坚诗学.解构中的重建——诗歌由生活在别处回到生命现场的形而上特征 | 第35-54页 |
第一节 回到大地故乡现场,重建灵魂家园 | 第36-44页 |
一、回到大地、自然、故乡,最后回归心灵 | 第37-40页 |
二、回到大地故乡是立足存在本相的归家言说,终是返回灵魂家园的诗意栖居 | 第40-44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诗意栖居——形而下的世俗生活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形而上哲学观的表现形态 | 第44-49页 |
一、形而下的世俗生活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哲学观的表现形态 | 第44-48页 |
二、回到日常生活的诗意栖居——前乌托邦生活织就的形而上诗学思考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反映存在真相的语言是通向诗歌家园的小径 | 第49-54页 |
一、拒绝隐喻的口语,是通向存在之家的小径 | 第49-52页 |
二、母语是通向中国诗歌的中国体验和立场的途径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对于坚归家诗论反思 | 第54-63页 |
第一节 归家——重建的乌托邦.精英文化的新面孔 | 第54-58页 |
第二节 “他者化”和拒绝“他者化”的悖论,注重中国经验体现和立场的建设 | 第58-61页 |
第三节 于坚诗学框架建构方式对当今以及今后诗学理论建构的意义 | 第61-63页 |
结语.走在归家途中的诗学精神 | 第63-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