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城市河流廊道生态遭受破坏 | 第12页 |
1.1.2 生态城市的建设 | 第12-13页 |
1.1.3 成都市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 | 第13页 |
1.1.4 小结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城市内河 | 第21页 |
2.1.2 河流廊道 | 第21-23页 |
2.1.3 河岸植被缓冲带 | 第23页 |
2.1.4 滨水植物景观 | 第23-24页 |
2.1.5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4页 |
2.2 主要应用理论简述 | 第24-27页 |
2.2.1 城市生态学 | 第24-25页 |
2.2.2 景观生态学 | 第25页 |
2.2.3 园林生态学 | 第25页 |
2.2.4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2.2.5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 第26页 |
2.2.6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效益 | 第27-35页 |
3.1 内河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 第27-30页 |
3.1.1 河流与城市 | 第27-28页 |
3.1.2 内河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 | 第28-29页 |
3.1.3 内河与城市的水平和功能关系 | 第29-30页 |
3.2 内河廊道的生态效益 | 第30-32页 |
3.2.1 影响城市物质环境 | 第30-31页 |
3.2.2 影响城市精神环境 | 第31-32页 |
3.3 植物在内河廊道中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3.3.1 构成廊道的主体,营造生境 | 第32页 |
3.3.2 增加内河廊道的稳定性 | 第32-33页 |
3.3.3 植物对影响廊道生态的水质、水量的控制 | 第33页 |
3.3.4 植物景观是内河廊道景观的重要形式 | 第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 第35-52页 |
4.1 成都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 第35-36页 |
4.2 成都市河流水系 | 第36-37页 |
4.2.1 成都平原水系概况 | 第36页 |
4.2.2 中心城区河流 | 第36-37页 |
4.3 成都市水系绿地规划 | 第37-38页 |
4.4 调查方式简述 | 第38-41页 |
4.4.1 调查方法的选择 | 第38-39页 |
4.4.2 研究范围及河段选取 | 第39-40页 |
4.4.3 调查方法自评 | 第40-41页 |
4.5 植物景观的内河背景现状调查 | 第41-44页 |
4.5.1 河道宽度 | 第41页 |
4.5.2 水质 | 第41-43页 |
4.5.3 道路情况 | 第43-44页 |
4.6 植物构成景观整体的“廊道”现状调查 | 第44-47页 |
4.6.1 宽度 | 第44-45页 |
4.6.2 断面形式 | 第45页 |
4.6.3 连通性 | 第45-46页 |
4.6.4 曲度 | 第46页 |
4.6.5 结点 | 第46-47页 |
4.7 植物景观的组构现状调查 | 第47-50页 |
4.7.1 物种统计 | 第47-48页 |
4.7.2 优势种 | 第48页 |
4.7.3 植物景观形态 | 第48-50页 |
4.8 影响植物景观的相关因素调查 | 第50-52页 |
4.8.1 生态因素的情况 | 第50-51页 |
4.8.2 人群活动状况 | 第51-52页 |
第5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分析 | 第52-72页 |
5.1 自然河流植被的生态特征与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环境特征 | 第52-55页 |
5.1.1 自然河流植被带的生态特征 | 第52-54页 |
5.1.2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环境 | 第54-55页 |
5.2 影响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要素 | 第55-56页 |
5.3 城市尺度下的植物景观整体生态简述 | 第56-57页 |
5.4 内河条件对植物景观生态影响分析 | 第57-58页 |
5.4.1 河道宽度影响植物景观的重视度 | 第57页 |
5.4.2 水质与植物景观的相互作用 | 第57-58页 |
5.4.3 道路对植物景观的双重作用 | 第58页 |
5.5 廊道特征对植物景观整体生态影响分析 | 第58-65页 |
5.5.1 宽度决定植物景观生境的构建 | 第58-60页 |
5.5.2 连通性影响植物景观纵向关联度 | 第60-61页 |
5.5.3 曲度反应植物景观与外界嵌合情况 | 第61页 |
5.5.4 结点关乎植物景观之间结合状况 | 第61-62页 |
5.5.5 断面体现植物景观梯度关系 | 第62-64页 |
5.5.6 横向空间模式影响植物生境的干扰 | 第64-65页 |
5.6 群落特征角度的植物景观生态探究 | 第65-72页 |
5.6.1 物种类型 | 第65-66页 |
5.6.2 优势物种分析 | 第66-67页 |
5.6.3 植物群落景观的垂直层次 | 第67-69页 |
5.6.4 植物群落的镶嵌情况 | 第69-70页 |
5.6.5 群落的时间特征 | 第70-72页 |
第6章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营建 | 第72-87页 |
6.1 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的生态特征 | 第72-74页 |
6.1.1 植物景观已经构建了城市的绿色网络 | 第72页 |
6.1.2 不同廊道之间的植物景观生态差异性较大 | 第72-73页 |
6.1.3 植物景观生态性有明显的圈层差异 | 第73页 |
6.1.4 植物景观的生态性随着内河廊道的开放性变化而变化 | 第73-74页 |
6.2 成都市内河廊道植物景观存在的生态问题 | 第74-77页 |
6.2.1 水质较差不利于植物景观生态营建 | 第74页 |
6.2.2 廊道的宽度狭窄无法构成良好植物生境 | 第74-75页 |
6.2.3 硬质化的驳岸形式阻隔植物景观水陆环境 | 第75页 |
6.2.4 种植形式的单一不能够成良好的景观空间 | 第75-76页 |
6.2.5 其他生态因子受到干扰影响植物生长 | 第76页 |
6.2.6 人与河关系的疏远使植物景观生态人文消减 | 第76-77页 |
6.3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营建的原则 | 第77-78页 |
6.3.1 系统性原则 | 第77页 |
6.3.2 生态性原则 | 第77页 |
6.3.3 差异性原则 | 第77-78页 |
6.4 内河廊道植物景观生态营建的策略 | 第78-83页 |
6.4.1 本质上改善水质 | 第78页 |
6.4.2 逐步改善河道的驳岸形式 | 第78-79页 |
6.4.3 构建完整的植物景观层次体系 | 第79页 |
6.4.4 加强水生湿生、耐水湿植物的运用 | 第79-81页 |
6.4.5 构建良好的生境 | 第81页 |
6.4.6 加大临内河廊道的建筑等控制力度 | 第81-83页 |
6.4.7 注重对内河生态修复成功案例的借鉴 | 第83页 |
6.4.8 加强政府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 | 第83页 |
6.5 生态条件下的内河廊道植物的景观营造 | 第83-87页 |
6.5.1 与水面的配合 | 第83-84页 |
6.5.2 与驳岸的配合 | 第84页 |
6.5.3 与建筑的配合 | 第84页 |
6.5.4 与园路的配合 | 第84-85页 |
6.5.5 与桥梁的配合 | 第85页 |
6.5.6 与园林小品的配合 | 第85-86页 |
6.5.7 与动物、人群活动的配合 | 第86页 |
6.5.8 融入文化,提升景观品质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表1 廊道典型断面形式统计表 | 第94-104页 |
附表2 主要乔木统计表 | 第104-108页 |
附表3 主要灌木统计表 | 第108-111页 |
附表4 主要草本统计表 | 第111-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