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打击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扬琴论文

扬琴中国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9页
    一、选题缘起第9-10页
    二、研究对象第10页
    三、研究现状第10-17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四、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7页
    五、研究意义第17-19页
        (一)乐器发展史的研究价值第17-18页
        (二)学科建设的实践依据第18-19页
第一章 扬琴的历史渊源第19-45页
    第一节:世界扬琴的分布第19-27页
        一、欧洲洋琴第19-25页
        二、波斯阿拉伯洋琴(西亚、南亚洋琴)第25-27页
        三、中国扬琴第27页
    第二节:扬琴的起源第27-36页
        一、源于“筑”说第27-29页
        二、源于“扬州”说第29页
        三、源于“卡龙”说第29-36页
        四、扬琴起源之我见第36页
    第三节:扬琴传入中国的路径第36-44页
        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第37-39页
        二、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第39-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二章 从乐器的形制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第45-78页
    第一节:18世纪至19世纪扬琴型制的中国文化元素第45-64页
        一、扬琴型制中国化特征第46-53页
        二、扬琴材质中国化特征第53-57页
        三、扬琴音位中国化特征第57-64页
    第二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多种型制扬琴相互影响第64-69页
        一、“扇面形两排码”扬琴第65-66页
        二、“梯形两排码”扬琴第66-69页
    第三节: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多功能、多种类扬琴第69-76页
        一、扬琴改革的科研成果第70-73页
        二、市场运作模式推动扬琴中国化发展第73-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三章 从乐器的存在方式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第78-116页
    第一节:18世纪至19世纪初扬琴与民间音乐融合第78-87页
        一、洋琴与“扬州清曲”结合第78-80页
        二、洋琴与“四川扬琴”结合第80-84页
        三、扬琴与“平胡调”结合第84-87页
    第二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各地方民间音乐中扬琴流派的突起第87-109页
        一、民间乐种中的扬琴(以广东音乐扬琴流派为例)第87-95页
        二、民间曲种中的扬琴(以四川扬琴流派为例)第95-101页
        三、民间剧种中的扬琴(以内蒙二人台为例)第101-104页
        四、少数民族中的扬琴(以维吾尔族传统乐曲为例)第104-109页
    第三节: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现代扬琴传承方式第109-115页
        一、民间班社中的扬琴——以四川扬琴为例第110-112页
        二、学校教育中的扬琴——以维吾尔族“锵”为例第112-114页
        三、专业团体中的扬琴第114-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四章 从音乐形态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第116-147页
    第一节:18世纪至20世纪扬琴传统音乐形态第116-139页
        一、扬琴传统作品的曲目类型第117-127页
        二、扬琴传统作品的结构类型第127-131页
        三、从扬琴传统乐曲结构看中国文化审美基因——以《金蛇狂舞》为例第131-134页
        四、扬琴传统作品的演奏技法——击点成线第134-139页
    第二节: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扬琴音乐形态第139-145页
        一、音乐作品多样化第140-142页
        二、音色概念的多样化第142-144页
        三、表演方式多元化第144-145页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第五章 从乐器的文化功能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第147-168页
    第一节:18世纪至19世纪扬琴音乐的社会娱乐功能第147-158页
        一、礼仪民俗中的扬琴第147-150页
        二、宫廷活动中的扬琴第150-153页
        三、生活民俗中的扬琴第153-155页
        四、社会各人群的参与第155-158页
    第二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扬琴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第158-166页
        一、乐教思想第159-162页
        二、乐教思想的文化功能思考第162-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结论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8页
后记第178-180页
致谢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西史前磨制石器研究
下一篇:基于代谢组学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