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背景 | 第8-9页 |
1.2 图像质量评价 | 第9-13页 |
1.2.1 图像的主观质量评价方法 | 第9-10页 |
1.2.2 图像的客观质量评价方法 | 第10-12页 |
1.2.3 立体图像质量评价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 第13-16页 |
第2章 双目视觉特性 | 第16-26页 |
2.1 眼睛的构造 | 第16-17页 |
2.2 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17-21页 |
2.2.1 亮度特性 | 第17-18页 |
2.2.2 对比度敏感函数 | 第18-19页 |
2.2.3 视觉掩膜效应 | 第19页 |
2.2.4 空间特性 | 第19-21页 |
2.3 人类视觉系的立体感知特性分析 | 第21-24页 |
2.3.1 深度感知特性 | 第22-23页 |
2.3.2 双目融合 | 第23页 |
2.3.3 双视点竞争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双视点竞争机制的数学建模 | 第26-32页 |
3.1 双视点竞争机制的数学建模 | 第26-28页 |
3.2 视差提取 | 第28页 |
3.3 Gabor滤波器 | 第28-29页 |
3.4 双视点合成图像 | 第29-30页 |
3.5 双视点竞争机制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第4章 基于双视点竞争机制的全参考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32-50页 |
4.1 图像的相位和幅度信息 | 第32-36页 |
4.1.1 幅度和相位信息与图像失真 | 第33-34页 |
4.1.2 幅度信息与视觉重要性分布 | 第34-36页 |
4.2 基于相位一致性的局部幅度和相位信息 | 第36-38页 |
4.3 基于双视点竞争机制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4.3.1 双视点合成相位和幅度 | 第38-39页 |
4.3.2 双视点空间加权 | 第39-40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4.4.1 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数据库 | 第40-41页 |
4.4.2 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4.4.3 对比算法指标 | 第42页 |
4.4.4 双视点合成相位及幅度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角色 | 第42-45页 |
4.4.5 评价结果 | 第45-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基于和差通道的无参考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50-58页 |
5.1 立体图像和差通道模型 | 第50-52页 |
5.2 图像自然统计特征 | 第52-54页 |
5.3 基于和差通道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54-55页 |
5.4 评价结果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基于稀疏表示的半参考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58-68页 |
6.1 稀疏表示理论 | 第58-59页 |
6.2 稀疏表示与熵信息 | 第59-60页 |
6.3 稀疏表示与立体视觉 | 第60-62页 |
6.4 图像空间域熵和频谱域熵 | 第62-63页 |
6.5 基于稀疏表示的半参考立体图像质量评价 | 第63-64页 |
6.6 评价结果 | 第64-6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总结 | 第68-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