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C_3光合途径和C_4光合途径的比较 | 第13-14页 |
1.2 转玉米C_4光合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转单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2 转双基因及多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转C_4关键酶基因作物光抑制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3.1 光抑制现象及其对植物的损伤 | 第18页 |
1.3.2 植物光保护过程中活性氧清除系统 | 第18-19页 |
1.3.3 转C_4基因作物耐光抑制过程中抗氧化酶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4 拟南芥的生长条件和耐光抑制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1 拟南芥适宜的生长条件 | 第20页 |
1.4.2 拟南芥耐光抑制研究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转玉米C_4型光合关键酶基因PEPC、PPDK、NADP-ME拟南芥的分子检测 | 第23-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2.1 转基因拟南芥PCR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2.2.2 转基因拟南芥Southern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2.3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转玉米C_4型光合关键酶基因PEPC、PPDK、NADP-ME在拟南芥中的表达量分析 | 第33-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3-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3.2.1 转基因拟南芥qRT-PCR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2.2 转基因拟南芥Western杂交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转玉米C_4型光合关键酶基因PEPC、PPDK、NADP-ME拟南芥的相应光合酶活性测定 | 第41-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4.2.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分析 | 第44-47页 |
4.2.2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活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3 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分析 | 第49-51页 |
4.2.4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转玉米C_4型光合关键酶基因PEPC、PPDK、NADP-ME拟南芥的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55-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5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5.2.1 不同光强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Pn分析 | 第56-58页 |
5.2.2 不同光强条件下各基因型拟南芥株系叶片的颜色变化 | 第58-59页 |
5.3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转玉米C_4型光合关键酶基因PEPC、PPDK、NADP-ME拟南芥的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61-7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61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61-6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6.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 | 第63-65页 |
6.2.2 超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分析 | 第65-67页 |
6.2.3 过氧化物酶(CAT)酶活性分析 | 第67-70页 |
6.3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71-75页 |
7.1 讨论 | 第71-73页 |
7.1.1 C_4关键酶基因对拟南芥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7.1.2 强光胁迫条件下C_4关键酶基因对拟南芥耐光抑制特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7.2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3页 |
7.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73页 |
7.4 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