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飞机轮起着陆触地载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飞机正常着陆适坠性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飞机应急着陆适坠性研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起落架触地载荷 | 第15-30页 |
2.1 飞机起落架的结构形式及减震系统 | 第15-18页 |
2.1.1 飞机起落架结构形式 | 第15-16页 |
2.1.2 飞机起落架减震系统 | 第16-18页 |
2.2 起落架理论模型 | 第18-22页 |
2.2.1 减震器载荷 | 第19-21页 |
2.2.1.1 空气阻力 | 第19页 |
2.2.1.2 油液阻力 | 第19-20页 |
2.2.1.3 摩擦力Pm | 第20页 |
2.2.1.4 支柱反力 | 第20-21页 |
2.2.2 机轮载荷与轮胎压缩关系 | 第21-22页 |
2.3 起落架模型建立及触地载荷计算 | 第22-29页 |
2.3.1 飞机起落架基本模型简化 | 第22-23页 |
2.3.2 等效弹簧模型 | 第23-24页 |
2.3.3 主起落架触地载荷计算 | 第24-29页 |
2.3.3.1 机身模型简化等效 | 第24-27页 |
2.3.3.2 触地载荷计算与机身模型验证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机腹触地载荷 | 第30-45页 |
3.1 飞机机腹结构形式 | 第30-32页 |
3.1.1 飞机机腹基本结构 | 第30-32页 |
3.1.2 底部吸能结构 | 第32页 |
3.2 机腹触地理论模型 | 第32-34页 |
3.3 机腹模型建立 | 第34-38页 |
3.3.1 机腹触地位置确定 | 第34-35页 |
3.3.2 机腹局部模型的简化及建立 | 第35-38页 |
3.4 模型验证及触地载荷计算 | 第38-44页 |
3.4.1 等效模型的验证 | 第38-40页 |
3.4.2 机腹模型变形-载荷本构关系确定 | 第40-42页 |
3.4.3 机腹触地载荷计算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发动机短舱触地载荷 | 第45-61页 |
4.1 飞机发动机结构形式 | 第45-50页 |
4.1.1 翼装发动机 | 第45-46页 |
4.1.2 吊装发动机 | 第46-47页 |
4.1.3 翼吊短舱 | 第47-50页 |
4.2 蜂窝夹层理论 | 第50-52页 |
4.3 短舱模型建立 | 第52-54页 |
4.3.1 触地位置确定 | 第52-53页 |
4.3.2 短舱触地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4.4 模型验证及触地载荷计算 | 第54-60页 |
4.4.1 蜂窝铝复合板模型验证 | 第54-56页 |
4.4.2 短舱后段变形-载荷本构关系建立 | 第56-58页 |
4.4.3 发动机短舱触地载荷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不同构型下触地载荷计算 | 第61-70页 |
5.1 不同构型下触地位置的确定 | 第61-63页 |
5.2 不同构型下触地载荷计算 | 第63-69页 |
5.2.1 构型一触地载荷计算 | 第63-66页 |
5.2.2 构型三触地载荷计算 | 第66-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过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