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理论分析 | 第20-27页 |
2.1 传统商务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 | 第20页 |
2.2 传统商务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比较 | 第20-21页 |
2.3 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其发展特征 | 第21-22页 |
2.4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4.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2-23页 |
2.4.2 产业链理论 | 第23-25页 |
2.4.3 营销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和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运作模式 | 第27-34页 |
3.1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模式分析 | 第27-30页 |
3.2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运作模式 | 第30-34页 |
3.2.1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3.2.2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 第34-39页 |
4.1 优势 | 第34-35页 |
4.1.1 积极的政府支持 | 第34页 |
4.1.2 龙头企业、产业园初具规模 | 第34-35页 |
4.1.3 品牌化农产品占优势 | 第35页 |
4.2 劣势 | 第35-37页 |
4.2.1 农产品的属性、标准化障碍 | 第35-36页 |
4.2.2 农村网络基础薄弱相关人才和知识缺乏 | 第36页 |
4.2.3 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 | 第36-37页 |
4.3 机遇 | 第37-38页 |
4.4 威胁 | 第38-39页 |
4.4.1 电子商务安全无法得到较好保障 | 第38页 |
4.4.2 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解决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 | 第39-44页 |
5.1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解决的问题 | 第39-40页 |
5.1.1 现行法规政策方面的问题 | 第39页 |
5.1.2 政府扶持方面的问题 | 第39页 |
5.1.3 信息平台方面的问题 | 第39页 |
5.1.4 农企合作方面的问题 | 第39-40页 |
5.1.5 农资生产方面的问题 | 第40页 |
5.1.6 营销宣传方面的问题 | 第40页 |
5.1.7 交易服务方面的问题 | 第40页 |
5.2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40-44页 |
5.2.1 环境因素 | 第40-41页 |
5.2.2 消极因素 | 第41-42页 |
5.2.3 政策因素 | 第42-43页 |
5.2.4 积极因素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50页 |
6.1 法规政策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页 |
6.2 政府扶持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页 |
6.3 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45页 |
6.4 农企合作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页 |
6.5 农资生产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页 |
6.6 营销宣传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页 |
6.7 交易服务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46页 |
6.8 梅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的建立 | 第46-50页 |
6.8.1“互联网+产业链”综合电商模式的概述 | 第46-47页 |
6.8.2“互联网+产业链”的综合电商模式图 | 第47-48页 |
6.8.3“互联网+产业链”综合电商模式的分析 | 第48-49页 |
6.8.4“互联网+产业链”综合电商模式的应用 | 第49-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