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铜金矿床Cu-S体系矿物特征及成因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Cu-S体系矿物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紫金山铜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0-11页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7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3页 |
2.2 地层 | 第13-15页 |
2.3 构造 | 第15页 |
2.4 火成岩 | 第15-17页 |
2.4.1 侵入岩 | 第15-16页 |
2.4.2 火山岩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7-21页 |
3.1 地层 | 第17-18页 |
3.2 构造 | 第18页 |
3.3 岩浆岩 | 第18页 |
3.4 围岩蚀变 | 第18页 |
3.5 矿化特征 | 第18-20页 |
3.5.1 矿体特征 | 第18-19页 |
3.5.2 矿石特征 | 第19-20页 |
3.6 成矿期次 | 第20-21页 |
第四章 Cu-S体系矿物特征 | 第21-44页 |
4.1 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4.2 Cu-S体系矿物产出状态 | 第23-25页 |
4.3 铜蓝 | 第25-31页 |
4.4 斜方蓝辉铜矿、蓝辉铜矿 | 第31-36页 |
4.5 久辉铜矿 | 第36-39页 |
4.6 其他Cu-S体系矿物及金属矿物 | 第39-40页 |
4.7 Cu-S体系矿物规律小结 | 第40-44页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4-53页 |
5.1 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45-47页 |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 第47页 |
5.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第47-50页 |
5.5 成矿流体沸腾和混合作用 | 第50-52页 |
5.6 成矿深度估算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成因探讨 | 第53-57页 |
6.1 矿石结构 | 第53页 |
6.2 Cu-S体系矿物成因 | 第53-54页 |
6.3 Cu-S体系矿物形成环境 | 第54-55页 |
6.4 矿床深部成因类型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表 其他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第63-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