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3 混合悬浮技术的研究历程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混合斥力悬浮系统分析 | 第17-26页 |
2.1 传统混合斥力悬浮系统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2.1.1 系统的组成 | 第17页 |
2.1.2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2.2 系统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 第19-23页 |
2.2.1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19-20页 |
2.2.2 基于ANSYS的二维磁场分析 | 第20-23页 |
2.3 Halbach永磁阵列 | 第23-25页 |
2.3.1 Halbach阵列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2.3.2 Halbach阵列结构的优势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Halbach模型结构设计 | 第26-43页 |
3.1 永磁材料的特性 | 第26-27页 |
3.2 Halbach模型设计方案一 | 第27-33页 |
3.2.1 悬浮永磁体为圆柱 | 第30-31页 |
3.2.2 悬浮永磁体为圆环 | 第31-33页 |
3.3 Halbach模型设计方案二 | 第33-36页 |
3.3.1 内径变化对悬浮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环宽变化对悬浮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环厚变化对悬浮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电磁铁结构的设计 | 第36-42页 |
3.4.1 直流电磁铁的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3.4.2 直流电磁铁的设计及优化 | 第37-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 第43-52页 |
4.1 不同模型悬浮力大小比较 | 第43-44页 |
4.2 不同模型平衡位置电磁铁电流大小比较 | 第44-46页 |
4.3 系统受力分析 | 第46-48页 |
4.3.1 垂直方向 | 第47页 |
4.3.2 水平方向 | 第47-48页 |
4.4 基于ANSYS与MATLAB拟合的悬浮力数学关系式 | 第48-51页 |
4.4.1 垂直方向(Z轴)上的数学关系式 | 第49页 |
4.4.2 水平方向(X轴)上的数学关系式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Halbach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52-67页 |
5.1 虚拟样机技术 | 第52-54页 |
5.1.1 ADAMS介绍 | 第52-53页 |
5.1.2 联合仿真的步骤 | 第53-54页 |
5.2 Halbach模型ADMAS机械系统建模 | 第54-56页 |
5.2.1 建立三维模型 | 第54页 |
5.2.2 定义材料属性和初始信息 | 第54-55页 |
5.2.3 定义约束和作用力 | 第55-56页 |
5.2.4 模型检查 | 第56页 |
5.3 垂直方向ADAMS仿真 | 第56-57页 |
5.4 水平方向的联合仿真 | 第57-62页 |
5.4.1 定义变量 | 第57-59页 |
5.4.2 建立虚拟样机控制系统模型 | 第59-61页 |
5.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1-62页 |
5.5 Halbach模型X方向最大偏移量特性分析 | 第62-66页 |
5.5.1 X方向永磁力与偏移量的关系 | 第63-64页 |
5.5.2 X方向电磁力与电流、偏移量的关系 | 第64-65页 |
5.5.3 X方向最大偏移量特性分析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