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滑坡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1.2.2 滑坡稳定性分析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滑坡区自然地质环境 | 第19-26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9页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19-20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2-24页 |
2.4.1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2.4.2 地震活动 | 第23-24页 |
2.5 新构造运动 | 第24-25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9页 |
3.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6-29页 |
3.1.1 滑坡区域周界、规模及形态特点 | 第26-27页 |
3.1.2 滑坡体地质结构 | 第27-29页 |
3.2 滑坡各区变形破坏特征 | 第29-34页 |
3.2.1 强变形区特征 | 第31-33页 |
3.2.2 弱变形区特征 | 第33-34页 |
3.3 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取值 | 第34-36页 |
3.4 古滑坡部分复活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复活滑坡体变形破坏的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第39-55页 |
4.1 概述 | 第39页 |
4.2 数值模拟分析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4.2.1 FLAC-3D简介及基本原理 | 第39页 |
4.2.2 FLAC-3D本构模型 | 第39-40页 |
4.3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4.4 计算参数及工况 | 第42页 |
4.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2-52页 |
4.5.1 弱变形区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2-47页 |
4.5.2 强变形区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7-52页 |
4.6 古滑坡部分复活机理 | 第52-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滑坡体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第55-62页 |
5.1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计算 | 第55-57页 |
5.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7页 |
5.3 计算剖面的选取 | 第57-60页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滑坡治理方案建议 | 第62-69页 |
6.1 概述 | 第62页 |
6.2 滑坡防治工程原则 | 第62-63页 |
6.2.1 滑坡治理工程原则 | 第62页 |
6.2.2 滑坡防治方法概述 | 第62-63页 |
6.3 滑坡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 第63-69页 |
6.3.1 方案一:抗滑桩 | 第63-66页 |
6.3.2 方案二:格构锚索 | 第66-67页 |
6.3.3 方案比选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