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

东北帽儿山常见树种枝叶功能性状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功能性状相关术语第12-14页
        1.2.1 比叶面积第12-13页
        1.2.2 叶大小第13页
        1.2.3 叶干物质含量第13-14页
        1.2.4 叶片厚度第14页
        1.2.5 叶氮、磷和钾浓度第14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植物功能性状的应用与展望第17-19页
        1.4.1 全球叶片经济型谱第17-18页
        1.4.2 植物生态策略研究第18页
        1.4.3 功能性状多样性第18-19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1.6.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2-27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2-23页
    2.2 植物取样及功能性状测定第23-25页
        2.2.1 叶柄、小枝的长度和直径第24页
        2.2.2 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出叶强度的测定第24-25页
        2.2.3 营养成分的测定第25页
        2.2.4 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的测定第25页
        2.2.5 气孔属性的测定第25页
    2.3 数据分析第25-27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7-42页
    3.1 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统计特征第27-29页
    3.2 不同树种枝、叶功能性状的关系第29-38页
        3.2.1 不同树种小枝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第29-33页
        3.2.2 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第33-35页
        3.2.3 不同树种枝、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第35-38页
    3.3 不同树种枝、叶功能性状的聚类分析第38-42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2-47页
    4.1 结论第42-43页
    4.2 讨论第43-47页
        4.2.1 叶片功能性状统计特征第43-44页
        4.2.2 小枝功能性状与叶片功能性状的关系第44-45页
        4.2.3 叶片、小枝功能性状的聚类分析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致谢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樟树LFY、UFO和FUL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树轮记录的油松自然分布区北部5~7月均温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