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易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焦兹行述及学术思想 | 第15-22页 |
2.1 焦竑行述 | 第15-17页 |
2.2 焦竑学术思想 | 第17-22页 |
3 焦竑易学著作 | 第22-37页 |
3.1 焦竑易学思想疏引 | 第22-23页 |
3.2 焦竑易学体例与结构 | 第23-27页 |
3.3 焦竑易学重要概念 | 第27-37页 |
3.3.1 诚 | 第27-29页 |
3.3.2 时中 | 第29-31页 |
3.3.3 阴阳 | 第31-33页 |
3.3.4 体、用、行 | 第33-37页 |
4 焦竑解易方法与易学思想特征 | 第37-49页 |
4.1 焦竑解易方法 | 第37-44页 |
4.1.1 古今文义相结合 | 第38-39页 |
4.1.2 援佛老入《易》 | 第39-42页 |
4.1.3 取义而不废象 | 第42-43页 |
4.1.4 解《易》立足政治、人事 | 第43-44页 |
4.2 焦竑易学思想特征 | 第44-49页 |
4.2.1 《易》明器即道 | 第45页 |
4.2.2 《易》即人心 | 第45-47页 |
4.2.3 《易》自为一书 | 第47-49页 |
5 焦竑易学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 第49-55页 |
5.1 焦竑易学与清代考据学 | 第49-53页 |
5.2 焦竑易学的历史地位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