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以邯郸市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民间融资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民间融资存在的成因 | 第15页 |
三、民间融资的作用 | 第15-17页 |
四、民间融资的政府监管 | 第17-18页 |
五、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民间融资的含义 | 第20页 |
二、民间融资的特点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公共利益理论 | 第22-24页 |
二、金融抑制论 | 第24页 |
三、金融脆弱说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民间融资政府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30页 |
第一节 我国民间融资政府监管的现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民间融资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一、民间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7页 |
二、监管主体和职责不明确 | 第27-28页 |
三、监管难度系数较大 | 第28-29页 |
四、监管手段单一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邯郸市民间融资发展的动因及政府监管的现状 | 第30-36页 |
第一节 邯郸市民间融资发展的动因 | 第30-31页 |
一、国内政策及经济环境影响 | 第30页 |
二、资金需求方的迅速发展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邯郸市民间融资的危害及监管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一、影响产业结构,削弱了国家对行业宏观调控的效果 | 第32页 |
二、主体抗风险能力弱,投机性较强 | 第32页 |
三、脱离监管,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 第32-33页 |
四、利率过高,加剧企业经营风险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邯郸市民间融资政府监管的现状 | 第34-36页 |
一、传统的“一行三会”监管为主 | 第34页 |
二、地方政府开始承担金融监管责任 | 第34页 |
三、有关民间融资的地方性法规较少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邯郸市民间融资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6-39页 |
第一节 邯郸市民间融资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一、监管依据不完善,法律宣传力度不够 | 第36页 |
二、监管主体不明确,部门间信息不对称 | 第36页 |
三、监管内容界定不清,对事态发展认知缓慢 | 第36-37页 |
四、监管的滞后性,无法起到预期效果 | 第37页 |
第二节 邯郸市民间融资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7-39页 |
一、监管制度及法律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 | 第37-38页 |
二、分散监管,缺乏协调统一监管 | 第38页 |
三、监管定位偏差,缺乏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 第38-39页 |
第六章 民间融资政府监管创新的建议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完善监管依据 | 第39-40页 |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使监管有法可依 | 第39页 |
二、持续开展普法活动,提升公民认知能力 | 第39页 |
三、建立相应服务机构,提升法律援助能力 | 第39-40页 |
四、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集资,净化融资环境 | 第40页 |
第二节 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 第40-42页 |
一、明确政府监管主体 | 第40-41页 |
二、积极引导行业自律 | 第41页 |
三、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界定监管内容,实现全程监管 | 第42-44页 |
一、划分监管内容范围 | 第42页 |
二、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做好事前预防 | 第42-43页 |
三、做好信息监测制度,提高事中监管质量 | 第43页 |
四、完善事后处罚制度,优化事后监管手段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积极推进经济和金融改革 | 第44-45页 |
一、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 第44页 |
二、拓宽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 | 第44页 |
三、积极推动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发展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