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 论文的基本内容第14-16页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关系图)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页
    1.5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6 创新点第18-20页
2、网络舆情治理概述第20-28页
    2.1 基本概念第20页
    2.2 主要特点第20-22页
        2.2.1.直接快捷性第20-21页
        2.2.2. 频发突发性第21页
        2.2.3.虚拟隐蔽性第21页
        2.2.4.传达偏向性第21页
        2.2.5.随意多元化第21-22页
    2.3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第22-23页
        2.3.1 从边缘向中心聚焦第22页
        2.3.2.从管网向治网转变第22-23页
        2.3.3.从发展向壮大提升第23页
    2.4 网络舆情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新挑战第23-25页
        2.4.1.把关人力量削弱第23-24页
        2.4.2.影响公信力提升第24页
        2.4.3.治理难度在增大第24-25页
    2.5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集中爆发领域和问题第25-28页
        2.5.1.房屋拆迁第25页
        2.5.2.交通整治第25-26页
        2.5.3.涉警执法第26页
        2.5.4.官员形象第26页
        2.5.5.环境污染第26-28页
3、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职能定位和学科视域第28-44页
    3.1“禹州特大抢劫杀人团伙案”网络舆情案例分析第28-32页
        3.1.1 事件回顾第28页
        3.1.2.经历阶段第28-29页
        3.1.3.时间节点第29-30页
        3.1.4.舆情走势图第30页
        3.1.5.处置流程第30-31页
        3.1.6.经验教训第31-32页
    3.2.从案例和五大发展理念分析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职能定位第32-35页
        3.2.1.监管者第32-33页
        3.2.2.运用者第33页
        3.2.3.服务者第33-35页
    3.3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学科视域第35-44页
        3.3.1 媒介环境学学科视域第35-36页
        3.3.2 新闻传播学学科视域第36-38页
        3.3.3 公共管理学学科视域第38-40页
        3.3.4 科技哲学学科视域第40-44页
4、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问题及原因解析第44-49页
    4.1 思想层面问题及原因解析第44-45页
    4.2 制度层面问题及原因解析第45-46页
    4.3.技术层面问题及原因解析第46-47页
    4.4.人才层面问题及原因解析第47-49页
5、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及路径建构第49-60页
    5.1.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要素及实现路径第49-54页
        5.1.1.政务阳光透明,政民互动及时第49-50页
        5.1.2. 监测全面准确,实施分类预警第50-51页
        5.1.3.研判科学严谨,对策切实可行第51-52页
        5.1.4.部门协调配合,运转衔接流畅第52-53页
        5.1.5 引导处置给力,舆情转危为机第53-54页
    5.2.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体系要素及实现路径第54-60页
        5.2.1 机制体系要素及实现路径第54-55页
        5.2.2.技术体系要素及实现路径第55-57页
        5.2.3.人才体系要素及实现路径第57-60页
6、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具体操作策略第60-65页
    6.1.中观层面操作策略第60-61页
        6.1.1.立足于早第60页
        6.1.2.立足于快第60页
        6.1.3.立足于效第60-61页
        6.1.4.非政治化第61页
        6.1.5.切割责任第61页
        6.1.6.修复公信第61页
        6.1.7.善后处理第61页
    6.2.微观层面操作策略第61-65页
        6.2.1.冷处理第61-62页
        6.2.2.旁证第62页
        6.2.3.稀释第62-63页
        6.2.4.干扰第63页
        6.2.5.借力第63页
        6.2.6.剔敛第63-64页
        6.2.7 删封第64-65页
结语第65-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下层妇女经济活动研究
下一篇:行政审批(许可)权力清单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