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赤泥概述 | 第13-15页 |
1.2 赤泥利用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赤泥在建筑行业利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赤泥在水处理行业利用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 赤泥在塑料工业中利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赤泥在空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2.5 回收赤泥中有价稀有金属及其他应用现状 | 第18页 |
1.3 赤泥脱碱处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石灰法脱碱处理研究 | 第19页 |
1.3.2 酸浸法脱碱处理研究 | 第19-20页 |
1.3.3 工业“三废”酸性中和法脱碱处理研究 | 第20页 |
1.3.4 水浸出法脱碱处理研究 | 第20页 |
1.4 燃煤烟气处理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1 燃煤烟气传统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2 利用赤泥作为脱硫剂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絮凝剂利用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5.1 絮凝剂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5.2 赤泥絮凝剂研究利用现状 | 第26页 |
1.6 复合板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6.1 复合板材研究分类 | 第26-28页 |
1.6.2 固废复合板材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6.3 电磁屏蔽复合板材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7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7.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燃煤烟气处理赤泥脱碱工艺设计及中试研究 | 第34-55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2.2.1 主要原料 | 第35页 |
2.2.2 中试设计涉及设备、仪器 | 第35-36页 |
2.3 原料表征及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2.3.1 赤泥原样化学分析 | 第36页 |
2.3.2 赤泥脱碱率分析 | 第36页 |
2.3.3 赤泥原始样品结构表征 | 第36-37页 |
2.3.4 赤泥脱碱前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37页 |
2.3.5 烟气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2.4 工艺设计研究及优化 | 第38-48页 |
2.4.1 龙口燃煤锅炉处理赤泥脱碱工艺流程设计 | 第38-41页 |
2.4.2 滨州北海工业园区2吨燃煤锅炉处理赤泥脱碱工艺流程设计 | 第41-44页 |
2.4.3 滨州邹平10吨燃煤锅炉处理赤泥脱碱工艺流程设计 | 第44-46页 |
2.4.4 喷淋塔设计 | 第46-47页 |
2.4.5 燃煤烟气处理赤泥脱碱中试试验设计方案 | 第47-48页 |
2.5 中试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2.5.1 不同喷淋方式赤泥脱碱效果影响 | 第49页 |
2.5.2 反应过程中pH与赤泥中碱含量关系 | 第49-51页 |
2.5.3 赤泥脱碱过程中烟气中SO2浓度变化 | 第51页 |
2.5.4 反应前后赤泥物相变化 | 第51-52页 |
2.5.5 脱碱前后赤泥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2.5.6 反应机理分析 | 第53-5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利用脱碱赤泥制备多元絮凝剂中试研究 | 第55-74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絮凝剂制备实验原料、设备及工艺流程 | 第55-61页 |
3.2.1 主要原料 | 第55-56页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56页 |
3.2.3 试剂配制 | 第56页 |
3.2.4 脱碱赤泥多元絮凝剂制备及反应原理 | 第56-58页 |
3.2.5 高分子助剂的制备 | 第58页 |
3.2.6 多元絮凝剂放大试验 | 第58-61页 |
3.3 脱碱赤泥多元絮凝剂测试与表征 | 第61-62页 |
3.4 脱碱赤泥制备多元絮凝剂放大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3页 |
3.4.1 脱碱赤泥制备多元絮凝剂实验室工艺确定 | 第62-64页 |
3.4.2 高分子助剂合成及絮凝性能测试 | 第64-66页 |
3.4.3 现场赤泥多元絮凝剂评价 | 第66-69页 |
3.4.4 多元絮凝剂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69-72页 |
3.4.5 絮凝机理分析 | 第72页 |
3.4.6 多元絮凝剂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利用脱碱赤泥与改性粉煤灰制备多元絮凝剂研究 | 第74-86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多元絮凝剂制备所用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案 | 第74-76页 |
4.2.1 主要原料 | 第74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74-75页 |
4.2.3 多元絮凝剂制备过程试剂的配制 | 第75页 |
4.2.4 多元絮凝剂制备实验原理和步骤 | 第75-76页 |
4.3 多元絮凝剂的测试与表征 | 第7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4.4.1 粉煤灰改性处理 | 第76-77页 |
4.4.2 粉煤灰改性前后XRD测试表征 | 第77-78页 |
4.4.3 粉煤灰改性酸浸试验 | 第78-79页 |
4.4.4 脱碱赤泥与粉煤灰不同改性方式对多元絮凝剂效果影响 | 第79-82页 |
4.4.5 多元絮凝剂样品形貌表征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利用脱碱赤泥/粉煤灰/酸浸渣制备赤泥石塑复合板材研究 | 第86-100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复合板材制备过程原料及设备 | 第86-88页 |
5.2.1 主要原料 | 第86-87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87页 |
5.2.3 复合板材的制备 | 第87-88页 |
5.3 测试与表征 | 第88-90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0-99页 |
5.4.1 复合板材拉伸性能 | 第90-93页 |
5.4.2 复合板材弯曲性能测试 | 第93-94页 |
5.4.3 纤维对复合板力学性能影响 | 第94-95页 |
5.4.4 复合板材的阻燃测试 | 第95-96页 |
5.4.5 复合板材的电磁屏蔽性能分析 | 第96-97页 |
5.4.6 复合板材的导热系数测试分析 | 第97页 |
5.4.7 复合板材的热重分析 | 第97-98页 |
5.4.8 复合板材形貌分析 | 第98-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0-10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创新点及意义 | 第101-102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02-103页 |
6.3.1 存在的问题 | 第102页 |
6.3.2 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