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9页 |
1.1 太阳能电池简介 | 第13-15页 |
1.1.1 太阳能电池 | 第13页 |
1.1.2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历史与分类 | 第13-15页 |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5-19页 |
1.2.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15页 |
1.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1.2.3 性能表征参数 | 第17-19页 |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敏化剂 | 第19-29页 |
1.3.1 金属钌配合物染料 | 第20-22页 |
1.3.2 金属卟啉敏化剂 | 第22-23页 |
1.3.3 纯有机敏化剂 | 第23-28页 |
1.3.4 叶绿素系列染料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29-42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9-36页 |
2.1.1 托马斯-费米理论模型 | 第29-30页 |
2.1.2 霍恩伯格-科恩定理 | 第30页 |
2.1.3 科恩-沈(Kohn-Sham)方法 | 第30-31页 |
2.1.4 交换-相关泛函(XC functional) | 第31-36页 |
2.2 激发态的计算方法 | 第36-42页 |
2.2.1 激发态计算方法概述 | 第36-37页 |
2.2.2 半经验方法 | 第37页 |
2.2.3 基于波函数激发态方法 | 第37-39页 |
2.2.4 基于密度激发态方法—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TDDFT) | 第39-40页 |
2.2.5 激发态电荷跃迁分析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含中氮茚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剂的分子设计 | 第42-59页 |
3.1 前言 | 第42-43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7页 |
3.3.1 电子结构 | 第44-45页 |
3.3.2 可见吸收光谱及激发态电荷转移 | 第45-49页 |
3.3.3 光捕获效率与短路电流密度 | 第49-50页 |
3.3.4 电子注入驱动力和染料再生能力 | 第50-51页 |
3.3.5 染料在TiO2表面的吸附 | 第51-57页 |
3.3.6 Fukui亲核反应指数 | 第57页 |
3.4 结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叶绿素a及其间位氮杂取代衍生物染料敏化剂的分子设计 | 第59-72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4.3.1 几何结构 | 第61-62页 |
4.3.2 前线分子轨道 | 第62-63页 |
4.3.3 电子吸收光谱 | 第63-67页 |
4.3.4 间位氮杂取代叶绿素a的荧光性质 | 第67-68页 |
4.3.5 染料在TiO_2表面的吸附 | 第68-70页 |
4.4 结论 | 第70-72页 |
第五章 近红外融合卟啉类太阳能电池敏化剂的分子设计 | 第72-85页 |
5.1 前言 | 第72-73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页 |
5.3.1 几何结构 | 第74-75页 |
5.3.2 前线分子轨道 | 第75-78页 |
5.3.3 紫外吸收光谱 | 第78-84页 |
5.4 结论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A: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