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1-12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20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4页 |
2.2 构造概况 | 第14-15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5-20页 |
2.3.1 地层层序概况 | 第15页 |
2.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17页 |
2.3.3 标准层特征 | 第17-19页 |
2.3.4 小层划分结果 | 第19-20页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0-39页 |
3.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0页 |
3.2 沉积相标志 | 第20-24页 |
3.2.1 岩石学特征 | 第20-21页 |
3.2.2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3.2.3 粒度特征 | 第22-24页 |
3.2.4 生物成因构造 | 第24页 |
3.3 沉积相类型 | 第24-29页 |
3.3.1 近岸水下扇 | 第25-26页 |
3.3.2 辫状三角洲 | 第26-27页 |
3.3.3 滨浅湖 | 第27-29页 |
3.4 沉积相纵向分布特征 | 第29-35页 |
3.4.1 Ⅲ油层组纵向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3.4.2 Ⅳ油层组纵向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31页 |
3.4.3 Ⅴ油层组纵向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3.4.4 Ⅵ油层组纵向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3.5 沉积相横向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3.6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9-54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9-44页 |
4.1.1 砂岩的碎屑成分 | 第39-41页 |
4.1.2 砂岩的结构及粒度特征 | 第41-44页 |
4.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4-50页 |
4.2.1 孔渗特征 | 第44-48页 |
4.2.2 储层孔隙类型 | 第48页 |
4.2.3 储层孔隙结构 | 第48-50页 |
4.3 储层非均质性 | 第50-54页 |
4.3.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0-51页 |
4.3.2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1-52页 |
4.3.3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2-54页 |
第5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 第54-61页 |
5.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5.1.1 砂体发育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 | 第54页 |
5.1.2 岩性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5.1.3 泥质和钙质含量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 第56-57页 |
5.2.2 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1 构造活动控制了沉积相的发育与演化 | 第59页 |
5.3.2 构造活动强度控制砂体纵向类型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