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章 序言 | 第10-15页 |
| (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2.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1-12页 |
| 3.本文的不足 | 第12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Benardete与On The Argument Of The Action | 第12-13页 |
| 2.对《俄狄浦斯王》的文学阐释 | 第13页 |
| 3.《俄狄浦斯王》与尼采的悲剧理论 | 第13-14页 |
| 4.《俄狄浦斯王》引申的“俄狄浦斯情结”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主题——Eros | 第15-19页 |
| (一)爱欲作为主题 | 第15-17页 |
| 1.《俄狄浦斯王》的主题 | 第15页 |
| 2.弑父娶母的禁忌 | 第15-16页 |
| 3.对爱欲的不同理解 | 第16-17页 |
| (二)俄狄浦斯的双重形象 | 第17-19页 |
| 1.作为悲剧主角的俄狄浦斯 | 第17-18页 |
| 2.作为悲剧精神的俄狄浦斯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命运的促成 | 第19-31页 |
| (一)文本——自负的理性 | 第19-22页 |
| 1.理性的自以为是 | 第19-21页 |
| 2.俄狄浦斯的盲目乐观 | 第21-22页 |
| (二)尼采——对理性乐观主义的批判 | 第22-27页 |
| 1.尼采的酒神世界观 | 第22-25页 |
| 2.理论乐观主义的世界观 | 第25-27页 |
| (三)哲学——逻辑之外 | 第27-31页 |
| 1.哲学的理性 | 第27页 |
| 2.辩证法 | 第27-29页 |
| 3.伦理学转向 | 第29-30页 |
| 4.新的问题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俄狄浦斯的结局 | 第31-44页 |
| (一)文本——受到惩罚.迎合观众 | 第31-34页 |
| 1.形式——行动:刺瞎双眼 | 第31-32页 |
| 2.内容——结局:被放逐 | 第32-34页 |
| (二) 尼采——悲剧精神:个体性的摧毁 | 第34-38页 |
| 1.悲剧精神 | 第34-36页 |
| 2.《俄狄浦斯王》对悲剧精神的展示 | 第36-37页 |
| 3.对喜剧的兼容 | 第37-38页 |
| (三) 哲学——俄狄浦斯的出路 | 第38-44页 |
| 1.形式——话语代替行动 | 第38-40页 |
| 2.内容——对诗学的爱欲的净化 | 第40-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