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荀子礼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2.1 荀子礼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 第13-14页 |
2.1.1 礼学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13页 |
2.1.2 礼学思想产生的政治文化条件 | 第13-14页 |
2.2 荀子礼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2.1 荀子礼学思想的自然观基础 | 第15-16页 |
2.2.2 荀子礼学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 第16-21页 |
3 荀子礼学思想的内容 | 第21-35页 |
3.1 荀子“礼”的思想起源 | 第21-27页 |
3.1.1 礼因人之“性”而起 | 第22-24页 |
3.1.2 礼因人之“群”而生 | 第24-27页 |
3.2 荀子“礼”的内涵 | 第27-30页 |
3.2.1“礼”是社会等级划分的规定 | 第28页 |
3.2.2“礼”是道德约束的规范 | 第28-29页 |
3.2.3“礼”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保证 | 第29-30页 |
3.3“礼”的社会治理作用 | 第30-32页 |
3.3.1 隆礼重法 | 第30-32页 |
3.3.2 礼法并重 | 第32页 |
3.4“礼”的修身作用 | 第32-35页 |
3.4.1 礼以通情 | 第32-33页 |
3.4.2 礼以养欲 | 第33-34页 |
3.4.3 礼以节欲 | 第34-35页 |
4 荀子礼学思想的评析 | 第35-41页 |
4.1 荀子礼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35-37页 |
4.1.1 对孔孟“礼”的思想的继承 | 第35-36页 |
4.1.2 荀子对“礼”的思想全面阐发 | 第36-37页 |
4.1.3 荀子“礼”的思想局限性 | 第37页 |
4.2 荀子礼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37-41页 |
4.2.1“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 | 第38-39页 |
4.2.2 化性起伪,注重个人道德培养 | 第39页 |
4.2.3 明礼定分,维护社会秩序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