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纸的新闻批评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第一章 新闻批评概述 | 第12-18页 |
| 一、新闻批评定义 | 第12-14页 |
| (一)概念 | 第12-13页 |
| (二)新闻批评与批评性报道 | 第13页 |
| (三)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 第13-14页 |
| 二、新闻批评的特性 | 第14-15页 |
| (一)选题具有典型性 | 第14页 |
| (二)目的具有建设性 | 第14-15页 |
| (三)传播具有两面性 | 第15页 |
| 三、新闻批评的功能 | 第15-18页 |
| (一)监督党的工作,推进我国民主进程健康有序发展 | 第15-16页 |
| (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主流价值观 | 第16页 |
| (三)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闻批评发展脉络 | 第18-25页 |
| 一、建国初的兴起时期(1949--1965) | 第18-20页 |
| (一)相关规定的出台 | 第18页 |
| (二)毛泽东关于“开,好,管”的三字方针 | 第18-19页 |
| (三)代表性报刊及事件 | 第19-20页 |
| 二、文革间的低迷时期(1966--1976) | 第20页 |
| 三、逐步恢复时期(1977--1991) | 第20-22页 |
| (一)新闻批评事业逐渐复苏 | 第21页 |
| (二)新闻媒体的典型报道 | 第21-22页 |
| 四、完善与发展时期(1992—今) | 第22-25页 |
| (一)都市报崛起,民生领域是重点 | 第22-23页 |
|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 第23页 |
|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批评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我国报纸的新闻批评现状 | 第25-36页 |
| 一、样本选取方案 | 第25-26页 |
| (一)样本选取的对象 | 第25-26页 |
| (二)样本选取的方式 | 第26页 |
| 二、统计结果分析 | 第26-33页 |
| (一)新闻批评数量分析 | 第26-27页 |
| (二)新闻批评涉及领域分析 | 第27-28页 |
| (三)新闻批评对象分析 | 第28-30页 |
| (四)新闻批评地域分析 | 第30-31页 |
| (五)新闻批评体裁分析 | 第31-33页 |
| 三、现状综述 | 第33-36页 |
| (一)跨地区监督 | 第33页 |
| (二)跟踪报道 | 第33-34页 |
| (三)平衡各方意见 | 第34页 |
| (四)向“社论对版”制度过渡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我国报纸新闻批评的问题及对策 | 第36-43页 |
| 一、现阶段报纸新闻批评的问题 | 第36-39页 |
| (一)新闻失实 | 第36-37页 |
| (二)政府官员少,社会大众多 | 第37页 |
| (三)城乡批评报道比例失衡 | 第37页 |
| (四)“媒介审判” | 第37-38页 |
| (五)“新闻官司” | 第38-39页 |
| 二、现阶段报纸新闻批评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第39-43页 |
| (一)观念因素的制约与对策 | 第39-40页 |
| (二)权利因素的制约与对策 | 第40-41页 |
| (三)媒体自身因素的制约与对策 | 第41-42页 |
| (四)法律法规因素的制约与对策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