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第21-34页 |
2.1 粗糙集 | 第21-25页 |
2.1.1 知识和知识库 | 第21-22页 |
2.1.2 粗糙集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1.3 知识约简与核 | 第23-24页 |
2.1.4 可变精度粗糙集 | 第24-25页 |
2.2 属性约简算法 | 第25-30页 |
2.2.1 盲目删除属性约简算法 | 第25-27页 |
2.2.2 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属性约简算法 | 第27-29页 |
2.2.3 基于改进区分矩阵的属性约简 | 第29-30页 |
2.3 模糊理论 | 第30-33页 |
2.3.1 模糊隶属度 | 第30-31页 |
2.3.2 模糊关系 | 第31页 |
2.3.3 模糊规则与模糊推理 | 第31-33页 |
2.3.4 解模糊化方法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改进属性约简算法的软件老化因素选取方法 | 第34-44页 |
3.1 软件老化评估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3.1.1 软件老化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3.1.2 软件老化因素采集 | 第35-36页 |
3.2 基于改进属性重要度的属性约简算法 | 第36-42页 |
3.2.1 属性重要度 | 第38-41页 |
3.2.2 基于改进属性重要度的属性约简算法 | 第41-42页 |
3.3 软件老化影响因素的权重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属性约简的软件老化模糊评估方法 | 第44-58页 |
4.1 基于属性约简的软件老化评估过程 | 第44-48页 |
4.1.1 软件老化的模糊评估 | 第45-46页 |
4.1.2 模糊集合代表元素及标准评价距离 | 第46-47页 |
4.1.3 多维隶属度函数 | 第47页 |
4.1.4 软件老化模糊评估的实现 | 第47-48页 |
4.2 实例验证 | 第48-57页 |
4.2.1 实验环境 | 第48-49页 |
4.2.2 数据采集 | 第49-50页 |
4.2.3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实现 | 第50-55页 |
4.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总结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