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学论文--新闻工作自动化、网络化论文

后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条件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3.1 人工智能的发展第10-11页
        1.3.2 对新闻生产方式的研究第11-13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13-15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9页
    2.1 何为后信息时代第15页
    2.2 人工智能的定义第15-17页
    2.3 新闻生产方式的定义第17-19页
第3章 新闻内部生产形式的变化第19-28页
    3.1 资源采集:以全集作为样本来采集数据第19-22页
    3.2 信息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实现整合最优化第22-24页
    3.3 内容表达: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崛起第24-26页
    3.4 内容分发:算法推送机制带来的个性定制体验第26-28页
第4章 新闻产业结构的转型第28-35页
    4.1 新闻生产模式的改变第28-32页
        4.1.1 线性的、组织式的新闻生产方式的消解第28-29页
        4.1.2 对话式的、社会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出现第29-32页
    4.2 资本和技术的双向流动第32-35页
        4.2.1 资本支配资源流动第32-33页
        4.2.2 技术改变市场行为第33-35页
第5章 AI技术带给新闻生产的影响第35-42页
    5.1 有利影响第35-38页
        5.1.1 更科学客观快速的获得新闻的多维度信息,增强新闻的准确性第35页
        5.1.2 准确预判受众喜好,满足受众的个性定制服务第35-36页
        5.1.3 新闻策展中的“意外性”参数能增强用户对新闻媒体的粘性第36页
        5.1.4 避免基本归因错误,从宏观上把握抽象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在新闻事件中起到的作用第36-37页
        5.1.5 避免陷入峰终定律,使受众在面对新闻宣传和公关轰炸时保持客观清醒的判断第37-38页
    5.2 不利影响第38-42页
        5.2.1 形成对算法的依赖,造成信息时代的获知悖论第38-39页
        5.2.2 语音克隆技术使新闻信息来源的造假更容易,对新闻真相的判断难度加大第39页
        5.2.3 技术的滥用侵犯了受众的隐私第39-40页
        5.2.4 造成从业人员结构性失业第40页
        5.2.5 数据集中于技术寡头手上,使新闻成为资本集团的附庸第40-42页
第6章 对策与反思第42-47页
    6.1 加快立法进程第42-43页
        6.1.1 建立人工智能监管体系第42页
        6.1.2 确保用户隐私权不受侵犯第42-43页
    6.2 善用算法,避免“算法黑箱”第43-44页
    6.3 新闻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业务素养,重视内容生产第44-45页
    6.4 追寻真相是新闻永恒的生命第45-47页
结论和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卫视的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网络“吃播”中主播与粉丝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