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2 “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 | 第16-25页 |
2.1 对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汲取和传承 | 第16-18页 |
2.1.1 儒家人与天合生态意识 | 第16-17页 |
2.1.2 道家道法自然生态意识 | 第17页 |
2.1.3 佛家众生平等生态意识 | 第17-18页 |
2.2 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18-20页 |
2.2.1 人是自然的产物 | 第18页 |
2.2.2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 | 第18-19页 |
2.2.3 人类实践要遵循客观规律 | 第19-20页 |
2.3 对西方主流生态思想的吸收和借鉴 | 第20-21页 |
2.3.1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想 | 第20-21页 |
2.3.2 生态马克思主义 | 第21页 |
2.4 对中国共产党生态建设思想的赓续和丰富 | 第21-25页 |
2.4.1 毛泽东的绿化发展思想 | 第21-22页 |
2.4.2 邓小平的生态保护思想 | 第22-23页 |
2.4.3 江泽民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 | 第23页 |
2.4.4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第23-25页 |
3 “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 第25-31页 |
3.1 “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 第25-27页 |
3.1.1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 第25页 |
3.1.2 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 | 第25-26页 |
3.1.3 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的关系 | 第26-27页 |
3.2 “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 第27-31页 |
3.2.1 发展理念的全新性 | 第27-28页 |
3.2.2 发展方式的生态性 | 第28页 |
3.2.3 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 第28-29页 |
3.2.4 发展目的的人本性 | 第29-31页 |
4 “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 | 第31-36页 |
4.1 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经济层面的推进 | 第31-32页 |
4.2 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政治层面的推进 | 第32-33页 |
4.3 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层面的推进 | 第33-34页 |
4.4 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社会层面的推进 | 第34-36页 |
5 “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 第36-40页 |
5.1 “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5.1.1 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 第36页 |
5.1.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 | 第36-37页 |
5.2 “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 第37-40页 |
5.2.1 有利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 第37-38页 |
5.2.2 有利于健全绿色发展机制 | 第38页 |
5.2.3 有利于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 第38-39页 |
5.2.4 有利于推进全球绿色发展 | 第39-40页 |
6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