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 第16-27页 |
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1 保证粮食供给 | 第16页 |
2.1.2 调节供需结构 | 第16页 |
2.1.3 提升产品品质 | 第16-17页 |
2.1.4 促进产业融合 | 第17页 |
2.2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 | 第17-22页 |
2.2.1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 第17-18页 |
2.2.2 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 第18-19页 |
2.2.3 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 | 第19-21页 |
2.2.4 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 第21-22页 |
2.2.5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 第22页 |
2.3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2.3.1 农业的基础产业性质 | 第22-23页 |
2.3.2 农业的外部性 | 第23页 |
2.3.3 农业的公共物品性质 | 第23-24页 |
2.3.4 农业的弱质产业性质 | 第24页 |
2.3.5 农业财政政策工具 | 第24-27页 |
3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现状、成效及问题 | 第27-38页 |
3.1 财政支农政策现状 | 第27-35页 |
3.1.1 财政支农政策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3.1.2 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 | 第28-29页 |
3.1.3 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 | 第29-30页 |
3.1.4 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3.1.5 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 | 第32-35页 |
3.2 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问题 | 第35-38页 |
3.2.1 普惠型财政补贴政策结构调节功能弱,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35-36页 |
3.2.2 农业财政投资重点不够突出,涉农科技与教育投资不足 | 第36页 |
3.2.3 财政支农支出的效应递减 | 第36-37页 |
3.2.4 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机制弊端明显 | 第37-38页 |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38-41页 |
4.1 国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政政策 | 第38-39页 |
4.1.1 美国“精准农业”与农业效率提高 | 第38页 |
4.1.2 印度“三色革命”与大农业跨越式发展 | 第38-39页 |
4.1.3 澳大利亚“绿色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9页 |
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4.2.1 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39页 |
4.2.2 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 第39-40页 |
4.2.3 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 第40-41页 |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财政支农政策优化的思路与建议 | 第41-44页 |
5.1 突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 第41页 |
5.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 第41-42页 |
5.3 加大对于农业生产者的教育投入 | 第42页 |
5.4 将农业价格补贴改为收入补贴,实现价补分离 | 第42页 |
5.5 发挥财政支农政策“调结构”的导向作用 | 第42-43页 |
5.6 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 第43页 |
5.7 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