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56页 |
1 目标 | 第17-23页 |
1.1 目标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目标的研究历史 | 第19-20页 |
1.3 目标内容 | 第20-23页 |
1.3.1 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 | 第21页 |
1.3.2 具体目标与模糊目标 | 第21-22页 |
1.3.3 学习目标与表现目标 | 第22页 |
1.3.4 其他目标内容理论 | 第22-23页 |
2 目标追求 | 第23-32页 |
2.1 目标追求的过程 | 第24-26页 |
2.2 目标追求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 | 第26-32页 |
2.2.1 目标设定阶段特征 | 第28-29页 |
2.2.2 目标执行阶段特征 | 第29-32页 |
3 社会公平对目标追求影响 | 第32-39页 |
3.1 社会公平 | 第32-36页 |
3.1.1 社会公平与社会公平感 | 第33-34页 |
3.1.2 社会公平感维度 | 第34-36页 |
3.2 社会公平对目标追求的影响 | 第36-39页 |
4 社会公平对低阶层目标追求影响 | 第39-47页 |
4.1 低社会阶层的界定 | 第39页 |
4.2 低社会阶层的测量 | 第39-41页 |
4.2.1 客观社会阶层的测量 | 第39-40页 |
4.2.2 主观社会阶层的测量 | 第40-41页 |
4.3 低社会阶层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 第41-45页 |
4.3.1 低社会阶层的认知特征 | 第42-43页 |
4.3.2 低社会阶层的情绪特征 | 第43-44页 |
4.3.3 低社会阶层的行为特征 | 第44-45页 |
4.4 社会公平对低阶层目标追求的影响 | 第45-47页 |
5 自我调节对低阶层者目标追求的促进作用 | 第47-56页 |
5.1 执行意向:有效执行目标的自我调节策略 | 第48-49页 |
5.2 执行意向的测量 | 第49-50页 |
5.3 执行意向促进目标达成的实证证据 | 第50-54页 |
5.4 执行意向对低阶层者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 | 第54-56页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及总体研究设计 | 第56-60页 |
1 问题提出 | 第56-58页 |
2 研究总体设计 | 第58-60页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第60-141页 |
研究一:社会公平对低阶层者目标承诺的影响 | 第60-80页 |
研究1 公平操纵对低阶层者目标承诺的影响 | 第60-68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60-6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1-63页 |
2.1 被试 | 第61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61页 |
2.3 实验材料和程序 | 第61-63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3.1 公平操纵有效性检验 | 第63-64页 |
3.2 主观社会阶层操纵有效性检验 | 第64-65页 |
3.3 社会阶层在公平影响目标承诺中的调节作用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页 |
5 小结 | 第67-68页 |
研究2 社会公平启动对低阶层者目标承诺的影响 | 第68-75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6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8-71页 |
2.1 被试 | 第68-69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69页 |
2.3 实验材料和程序 | 第69-71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3.1 公平启动有效性检验 | 第71-72页 |
3.2 社会阶层在公平影响目标承诺中的调节作用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4页 |
5 小结 | 第74-75页 |
研究3 社会公平感与目标承诺: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 | 第75-80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75-7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2.1 被试 | 第76页 |
2.2 研究材料和程序 | 第76-77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7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77-78页 |
3.2 社会阶层在公平与目标承诺关系中调节作用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页 |
5 小结 | 第79-80页 |
研究二:社会公平对低阶层者目标达成的影响 | 第80-111页 |
研究4 社会公平操纵对低阶层者目标达成的影响及过程 | 第81-92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81-8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2-84页 |
2.1 被试 | 第82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82页 |
2.3 实验材料和程序 | 第82-84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3.1 公平操纵有效性检验 | 第84-85页 |
3.2 主观社会阶层操纵有效性检验 | 第85-86页 |
3.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86页 |
3.4 公平对目标达成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 第86-90页 |
4 讨论 | 第90-91页 |
5 小结 | 第91-92页 |
研究5 社会公平启动对低阶层者目标达成的影响及过程 | 第92-101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9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92-95页 |
2.1 被试 | 第92-9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93页 |
2.3 实验材料和程序 | 第93-95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9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5-99页 |
3.1 公平的操纵检验 | 第95页 |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95-96页 |
3.3 公平对目标达成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 第96-99页 |
4 讨论 | 第99-100页 |
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研究6 社会公平感与目标达成: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 第101-111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101-10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2-104页 |
2.1 被试 | 第102-103页 |
2.2 研究材料和程序 | 第103-104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10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9页 |
3.1 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104-105页 |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05页 |
3.3 公平对目标达成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 第105-109页 |
4 讨论 | 第109-110页 |
5 小结 | 第110-111页 |
研究三:社会公平与自我调节对低阶层者目标达成的影响 | 第111-141页 |
研究7 公平操纵与自我调节对低阶层者目标达成的影响及过程 | 第113-122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113-1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4-116页 |
2.1 被试 | 第114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114页 |
2.3 实验材料和程序 | 第114-116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11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0页 |
3.1 公平操纵有效性检验 | 第116-117页 |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17页 |
3.4 公平对目标达成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 第117-120页 |
4 讨论 | 第120-121页 |
5 小结 | 第121-122页 |
研究8 公平启动与自我调节对低阶层者目标达成的影响及过程 | 第122-131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1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2-125页 |
2.1 被试 | 第122-12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123页 |
2.3 实验材料和程序 | 第123-125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1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29页 |
3.1 公平的启动有效性检验 | 第125页 |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25-126页 |
3.3 公平对目标达成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 第126-129页 |
4 讨论 | 第129-130页 |
5 小结 | 第130-131页 |
研究9 社会公平感、自我调节与目标达成: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 第131-141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13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134页 |
2.1 被试 | 第131-133页 |
2.2 实验材料和程序 | 第133-134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1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39页 |
3.1 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134-135页 |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35页 |
3.3 公平对目标达成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 第135-139页 |
4 讨论 | 第139-140页 |
5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 | 第141-151页 |
1 高低阶层者目标追求的差异 | 第141-142页 |
2 公平对低阶层者目标追求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3 公平对低阶层者目标追求的影响过程 | 第143-144页 |
4 公平与自我调节对低阶层者目标追求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5 公平与自我调节对低阶层者目标追求的影响过程 | 第146-147页 |
6 小结 | 第147-151页 |
6.1 研究意义 | 第148页 |
6.2 本研究的贡献 | 第148-149页 |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49-151页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2页 |
附录 | 第162-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3-175页 |
后记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