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周期的主权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主权信用评级理论基础与现实描述 | 第15-22页 |
2.1 信用评级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5-16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页 |
2.1.3 声誉约束理论 | 第16-17页 |
2.2 主权信用评级历史与现实描述 | 第17-22页 |
2.2.1 主权信用评级历史 | 第17-19页 |
2.2.2 主权信用评级现实 | 第19-22页 |
第3章 现行指标体系及其优化 | 第22-33页 |
3.1 评级机构评级方法概述 | 第22-24页 |
3.1.1 穆迪 | 第22-23页 |
3.1.2 标普 | 第23页 |
3.1.3 惠誉 | 第23-24页 |
3.2 现行评级指标体系 | 第24-27页 |
3.3 现行指标体系缺陷 | 第27-28页 |
3.3.1 指标重复 | 第27页 |
3.3.2 指标欠缺 | 第27-28页 |
3.3.3 缺乏动态分析 | 第28页 |
3.4 指标体系优化 | 第28-33页 |
3.4.1 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 第29-31页 |
3.4.2 指标体系优化内容 | 第31-33页 |
第4章 评级决定模型估计与模拟评级 | 第33-44页 |
4.1 评级决定模型的估计 | 第33-36页 |
4.1.1 模型建立和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4.1.2 Hausman检验和基准模型回归 | 第34-36页 |
4.2 模型扩展分析 | 第36-42页 |
4.2.1 加入地区虚拟变量 | 第36-38页 |
4.2.2 评级变化模型 | 第38-39页 |
4.2.3 收入门限效应回归 | 第39-42页 |
4.3 模拟评级及其检验 | 第42-44页 |
第5章 评级指标体系优化建议 | 第44-46页 |
5.1 注重评级层次性建设 | 第44页 |
5.2 折中长期与短期 | 第44页 |
5.3 提高评级透明性加强评级监管 | 第44-45页 |
5.4 提高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水平的策略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