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石斛属根部内生真菌及其对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的效应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兰科植物的概况 | 第9-10页 |
·兰科石斛属植物的概况 | 第10页 |
·兰科石斛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 | 第10-11页 |
·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多样性 | 第11-12页 |
·兰科石斛属植物的菌根真菌多样性 | 第12页 |
·兰科菌根真菌对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兰科菌根真菌对种子萌发的作用 | 第12-13页 |
·兰科菌根真菌对苗木生长的作用 | 第13-14页 |
·兰科菌根真菌的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工业化生产菌剂 | 第14页 |
·工业化育苗 | 第14-15页 |
·进行兰花保育 | 第15页 |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石斛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17-27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17-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7-19页 |
·样品生境介绍 | 第17-18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18-19页 |
·培养基的制作 | 第19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 第19页 |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19-20页 |
·内生真菌的形态鉴定 | 第19-20页 |
·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20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2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0-26页 |
·兰科石斛属内生真菌的分离状况 | 第20-21页 |
·兰科内生真菌的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1-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内生真菌分离方法分析 | 第26页 |
·内生真菌分离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3 不同生境下石斛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27-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相同石斛在不同生境下石斛属根部内生真菌数量 | 第27-28页 |
·不同石斛在相同生境下内生真菌数量 | 第28-29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9-33页 |
·相同石斛在不同生境下内生真菌多样性 | 第29-31页 |
·不同石斛在相同生境下内生真菌多样性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生境对石斛属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33页 |
·宿主对石斛属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4 内生真菌与霍山石斛种子萌发的共生效应 | 第35-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8页 |
·种子的采集和保存 | 第35页 |
·种子活性测定 | 第35-37页 |
·霍山石斛种子室内共生萌发 | 第37-38页 |
·培养基的制作 | 第37页 |
·供试菌株的选取 | 第37页 |
·种子共生萌发 | 第37-38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8-40页 |
·种子的数量和活力状况 | 第38页 |
·霍山石斛种子的室内共生萌发结果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种子活力与萌发的关系 | 第40页 |
·霍山石斛种子与兰科石斛属内生真菌的作用 | 第40-41页 |
5 内生真菌与细茎石斛原球茎和组培苗的共生效应 | 第41-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培养基的制作 | 第41-42页 |
·原球茎与组培苗培养基的制作 | 第41页 |
·共生培养基的制作 | 第41-42页 |
·原球茎与组培苗的培养 | 第42页 |
·原球茎的共生培养 | 第42页 |
·组培苗的共生培养 | 第42-43页 |
·培养方法 | 第42-43页 |
·菌根化检验和数据处理 | 第43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3-46页 |
·细茎石斛原球茎接种效果 | 第43-44页 |
·细茎石斛组培苗回接效果 | 第44-46页 |
·论论 | 第46-47页 |
·最佳共生培养基的选择 | 第46页 |
·细茎石斛原球茎和组培苗与石斛属内生真菌的作用 | 第46-4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7页 |
·展望 | 第47-49页 |
·有效菌株的筛选与菌剂的制作 | 第47-48页 |
·兰花保护任重道远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