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矿井陈集断层采动效应及煤柱留设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1.2.1 断层导、含水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2.2 断层活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3 煤柱留设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1.4 论文工作概况 | 第16-19页 |
| 2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19-23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页 |
| 2.2 矿井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 2.2.1 煤系地层 | 第19-20页 |
| 2.2.2 构造 | 第20页 |
| 2.3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 3 陈集断层导、含水性探查与评价 | 第23-31页 |
| 3.1 底板注浆孔探查 | 第23-27页 |
| 3.2 巷道过断层超前探查 | 第27-30页 |
| 3.3 长观孔水位监测 | 第3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陈集断层采动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第31-89页 |
| 4.1 数值模型与模拟参数设置 | 第31-35页 |
| 4.1.1 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 4.1.2 本构关系的选取 | 第33页 |
| 4.1.3 岩土体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33-34页 |
| 4.1.4 边界条件与初始应力的设置 | 第34页 |
| 4.1.5 模型开挖与填充处理 | 第34-35页 |
| 4.2 模拟过程与结果 | 第35-80页 |
| 4.2.1 单采上盘的断层采动效应 | 第35-45页 |
| 4.2.2 单采下盘的断层采动效应 | 第45-57页 |
| 4.2.3 上盘开采后的下盘开采断层采动效应 | 第57-69页 |
| 4.2.4 下盘开采后的上盘开采断层采动效应 | 第69-80页 |
| 4.3 不同开采次序断层采动效应比较 | 第80-87页 |
| 4.3.1 不同开采次序的塑性区比较 | 第80-82页 |
| 4.3.2 不同开采次序的应力分布比较 | 第82-83页 |
| 4.3.3 不同开采次序的位移比较 | 第83-87页 |
| 4.3.4 小结 | 第8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5 陈集断层煤柱留设研究 | 第89-95页 |
| 5.1 按照不导水断层的煤柱留设 | 第89-93页 |
| 5.2 断层活化导水防水煤柱留设 | 第93页 |
| 5.3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的煤柱留设 | 第93-9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6 结论 | 第95-97页 |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 6.2 不足之处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