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以广西玉林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s第4-9页
前言第9-14页
 (一) 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2. 研究意义第11页
 (三) 研究方案第11-12页
  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2. 分析框架第12页
 (四) 创新与不足第12-14页
  1. 创新之处第12-13页
  2. 不足之处第13-14页
一、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综述以及玉林试验区的设立背景第14-25页
 (一) 相关概念第14-15页
  1. 农业在碳排放问题上双重性:碳汇和碳源第14页
  2. 低碳农业的不同解释第14-15页
  3. 传统“高碳农业”的特征和弊端第15页
 (二) 理论基础第15-17页
  1. 能值分析理论第15-16页
  2.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第16页
  3. 可持续农业理论第16-17页
 (三) 研究综述第17-20页
  1.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第17页
  2. 低碳农业文献综述第17-18页
  3. 能值分析理论文献综述第18-20页
 (四) 玉林试验区的设立背景第20-25页
  1. 玉林试验区的概况第22-23页
  2. 玉林试验区设立的原因第23-24页
  3. 玉林试验区设立的重要意义第24-25页
二、台湾低碳农业发展经验以及对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第25-30页
 (一) 台湾低碳农业发展历程第25-26页
  1. 台湾农业恢复时期(1949—1952)第25页
  2. 农业快速增长促进工业化启动时期(1953—1968)第25页
  3. 注重农民增收阶段(1969—1990)第25页
  4. 注重农村建设与农业自由化阶段(1991—2002)第25-26页
  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期(2003—至今)第26页
 (二) 台湾低碳农业的发展经验第26-28页
  1. 以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农业生产走向高度的区域专业化第26-27页
  2. 建立了农业与工业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模式第27页
  3.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以“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第27页
  4. 根据农业比较优势变化适时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第27-28页
  5. 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组织第28页
 (三) 大陆低碳农业发展概况第28-30页
三、玉台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合作效应分析第30-36页
 (一) 玉林市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第30-31页
  1. 玉林市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势第30页
  2. 玉林市低碳农业发展的劣势第30-31页
 (二) 台湾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第31-34页
  1. 台湾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势第31-33页
  2. 台湾低碳农业发展的劣势第33-34页
 (三) 玉台农业合作低碳化的效应分析第34-36页
  1. 自然资源和优质种源优势结合第34页
  2. 劳动力数量、成本和资金优势结合第34页
  3. 基础研究和高新科技技术优势结合第34-35页
  4. 市场辐射范围、成长空间和农产品加工、行销优势结合第35页
  5. 产业发展潜力与产业化管理优势结合第35-36页
四、ECFA与CAFTA对桂台农业合作低碳化的推动作用第36-41页
 (一) ECFA实施及其动态效应发挥对玉林试验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36-37页
 (二) CAFTA的全面建成对桂台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第37-40页
  1. 东盟国家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分析第37页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第37-39页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第39-40页
 (三) ECFA与CAFTA的机制衔接对两岸农业合作低碳化的影响第40-41页
五、能值分析下的玉林试验区发展低碳农业研究第41-47页
 (一)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第41页
  1. 自然地理概况第41页
  2. 社会环境概况第41页
  3. 数据来源第41页
 (二) 玉林市低碳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数据汇总与分析第41-43页
  1. 玉林市低碳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代表性项目数据汇总第41-43页
  2. 玉林市低碳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代表性项目数据分析第43页
 (三) 低碳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指标概览第43-45页
  1. 玉林市低碳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指标汇总第43-44页
  2. 玉林市低碳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指标结果分析第44-45页
 (四) 玉林市低碳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对策第45-47页
  1. 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减少碳排放量,增强系统的能值利用率第45页
  2. 优化辅助能投入,提高可更新环境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第45页
  3.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系统效率第45页
  4. 发挥区位优势,强化与系统外的能值交流,提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游客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下一篇: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