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芴基修饰的刚性类Salen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30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未修饰的Salen稀土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1-17页
        1.2.1 未修饰的Salen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2-17页
    1.3 修饰的Salen稀土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7-28页
        1.3.1 修饰的柔性Salen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8-24页
        1.3.2 修饰的刚性Salen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4-28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30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30-42页
    2.1 实验试剂第30页
    2.2 稀土盐的制备第30-32页
        2.2.1 六水合氯化稀土盐的制备第30-31页
        2.2.2 六水合醋酸稀土盐的制备第31-32页
    2.3 溶剂除水第32页
    2.4 配体H_2L~1的合成第32-33页
        2.4.1 前驱体(5-(9,9-二甲基芴)-水杨醛)的合成第32页
        2.4.2 配体H_2L~1的合成第32-33页
    2.5 配合物1-4的合成第33-34页
    2.6 配合物5-7的合成第34-36页
    2.7 配体H_2L~2的合成第36-37页
        2.7.1 前驱体(5-(9,9-螺二芴)-水杨醛)的合成第36页
        2.7.2 配体H_2L~2的合成第36-37页
    2.8 配合物8-11的合成第37-38页
    2.9 配合物12-14的合成第38-39页
    2.10 实验分析与表征第39-42页
第3章 邻苯二胺缩5-(9,9-二甲基芴)水杨醛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42-66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H_2L~1(邻苯二胺缩5-(9,9-二甲基芴)水杨醛)的表征第42-45页
        3.2.1 前驱体(5-(9,9-二甲基芴)水杨醛)的表征第42-43页
        3.2.2 配体H_2L~1(邻苯二胺缩5-(9,9-二甲基芴)水杨醛)的表征第43-45页
    3.3 配合物1-4的表征第45-47页
        3.3.1 配合物1-4的基本性质第45页
        3.3.2 配合物1-4的合成方法第45页
        3.3.3 配合物1-4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5-46页
        3.3.4 配合物1-4的紫外光谱分析第46-47页
    3.4 配合物1-4的热失重分析第47-48页
    3.5 配合物1-4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8-55页
    3.6 配合物2的磷光性质的研究第55-56页
    3.7 配合物1-4的近红外发光性质的研究第56-58页
    3.8 配合物5-7的表征第58-61页
        3.8.1 配合物5-7的基本性质第58页
        3.8.2 配合物5-7的合成方法第58-59页
        3.8.3 配合物5-7的红外光谱分析第59页
        3.8.4 配合物5-7的紫外光谱分析第59-60页
        3.8.5 配合物5-7的质谱表征第60-61页
    3.9 配合物5-7的热失重分析第61页
    3.10 配合物5-7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61-63页
    3.11 配合物5-7的近红外发光性质的研究第63-64页
    3.12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邻苯二胺缩5-(9,9-螺二芴)水杨醛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66-85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H_2L~2(邻苯二胺缩5-(9,9-螺二芴)水杨醛)的表征第66-69页
        4.2.1 前驱体(5-(9,9-螺二芴)水杨醛)的表征第66-68页
        4.2.2 配体H_2L~2(邻苯二胺缩5-(9,9-螺二芴)水杨醛)的表征第68-69页
    4.3 配合物8-11的表征第69-72页
        4.3.1 配合物8-11的基本性质第69页
        4.3.2 配合物8-11的合成方法第69页
        4.3.3 配合物8-11的红外光谱分析第69-70页
        4.3.4 配合物8-11的紫外光谱分析第70-71页
        4.3.5 配合物8-11的质谱表征第71-72页
    4.4 配合物8-11的热失重分析第72页
    4.5 配合物8-11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72-73页
    4.6 配合物9的磷光的性质研究第73-74页
    4.7 配合物8-11的近红外发光性质的研究第74-76页
    4.8 配合物12-14的表征第76-79页
        4.8.1 配合物12-14的基本性质第76页
        4.8.2 配合物12-14的合成方法第76-77页
        4.8.3 配合物12-14的红外光谱分析第77页
        4.8.4 配合物12-14的紫外光谱分析第77-78页
        4.8.5 配合物12-14的质谱表征第78-79页
    4.9 配合物12-14的热失重分析第79页
    4.10 配合物12-14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79-80页
    4.11 配合物12-14的近红外发光性质的研究第80-82页
    4.12 与已报道文献的比较第82-83页
    4.13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6页
附录第96-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环及芳环侧链α-H的溴代工艺研究
下一篇:氟金云母玻璃陶瓷铣削加工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