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2 锡伯族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及对象界定 | 第19-22页 |
1.4.1 相关概念的释义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 第25-39页 |
2.1 锡伯族概述 | 第25-28页 |
2.1.1 锡伯族的族源 | 第25-26页 |
2.1.2 历史发展沿革 | 第26-27页 |
2.1.3 现今锡伯族的人口与分布 | 第27-28页 |
2.2 新疆察布查尔县的自然环境 | 第28-30页 |
2.2.1 地理条件 | 第28-29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29-30页 |
2.2.3 资源状况 | 第30页 |
2.3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人文背景 | 第30-39页 |
2.3.1 新疆锡伯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 第30-31页 |
2.3.2 多元化的宗教文化 | 第31-36页 |
2.3.3 锡伯族的生产方式 | 第36-37页 |
2.3.4 锡伯族的民风民俗 | 第37-39页 |
第3章 新疆锡伯族牛录选址及空间形态特征 | 第39-54页 |
3.1 新疆锡伯族牛录的选址 | 第39-41页 |
3.1.1 新疆锡伯族牛录选址理念 | 第39-40页 |
3.1.2 新疆锡伯族牛录选址的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3.2 新疆锡伯族牛录空间形态特征 | 第41-47页 |
3.2.1 牛录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态 | 第43-45页 |
3.2.2 单个牛录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头三牛录为例 | 第45-47页 |
3.3 新疆锡伯族牛录的生长方式 | 第47-53页 |
3.3.1 牛录的边界 | 第47-48页 |
3.3.2 牛录的生长方式 | 第48-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新疆锡伯族传统建筑特征及文化解析 | 第54-107页 |
4.1 锡伯族传统建筑类型概述 | 第54-56页 |
4.1.1 居住建筑 | 第54-55页 |
4.1.2 公共建筑 | 第55-56页 |
4.2 锡伯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 | 第56-72页 |
4.2.1 锡伯族民居建筑发展源流概述 | 第56-58页 |
4.2.2 锡伯族民居建筑的选址 | 第58-59页 |
4.2.3 锡伯族民居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 | 第59-72页 |
4.3 锡伯族传统公共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 | 第72-92页 |
4.3.1 锡伯族公共建筑的选址 | 第72-74页 |
4.3.2 锡伯族寺庙建筑特征及文化解析 | 第74-82页 |
4.3.3 锡伯族祠庙建筑特征及文化解析 | 第82-92页 |
4.4 锡伯族传统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及防护技术 | 第92-106页 |
4.4.1 锡伯族传统建筑材料 | 第92-94页 |
4.4.2 锡伯族传统建筑结构体系 | 第94-102页 |
4.4.3 锡伯族传统建筑防护技术 | 第102-106页 |
4.5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5章 新疆锡伯族传统建筑的适应性转变 | 第107-134页 |
5.1 新疆锡伯族建筑的适应性转变现象 | 第108-121页 |
5.1.1 多民族交融的建筑院落布局 | 第109-112页 |
5.1.2 交互异化的建筑构筑形态 | 第112-118页 |
5.1.3 多元共生的建筑室内布局 | 第118-121页 |
5.2 新疆锡伯族建筑的适应性转变特征 | 第121-128页 |
5.2.1 转变过程中的变异性与构筑形态的演进 | 第121-125页 |
5.2.2 转变过程中的稳定性与特色形制的延续 | 第125-128页 |
5.3 新疆锡伯族建筑的适应性转变原因概述 | 第128-133页 |
5.3.1 居住形态因素 | 第130-131页 |
5.3.2 居住行为因素 | 第131-132页 |
5.3.3 居住观念因素 | 第132-133页 |
5.4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6章 新疆锡伯族建筑的未来思考 | 第134-138页 |
6.1 新疆锡伯族传统建筑保护现状概述 | 第134-135页 |
6.2 生态保护、可持续性发展与旅游 | 第135-136页 |
6.3 “文化空巢”现象的警惕 | 第136-138页 |
结论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附录1 靖远寺手稿 | 第143-144页 |
附录2 调研明细表 | 第144-145页 |
附录3 察县旅游规划布局示意图 | 第145-146页 |
附录4 新疆锡伯族传统建筑调查表 | 第14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