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聊斋幻化的综合研究 | 第11-12页 |
二、聊斋幻境的分类论述 | 第12-15页 |
三、幻境之外的相关涉及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幻境概说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幻境释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古代小说中的幻境描写 | 第18-24页 |
一、奇幻之宗,垂范后世——先秦两汉时期 | 第19-20页 |
二、以幻为实,宣扬教义——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0-21页 |
三、有意作幻,娱情寄意——隋唐五代时期 | 第21-22页 |
四、承袭前代,继往开来——宋元时期 | 第22-23页 |
五、以幻写真,寓意寄托——明清时期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聊斋幻境之界定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聊斋幻境类型与入幻模式 | 第25-46页 |
第一节 类型划分 | 第26-39页 |
一、仙境 | 第26-30页 |
二、鬼域 | 第30-34页 |
三、妖界 | 第34-36页 |
四、梦乡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入幻模式 | 第39-46页 |
一、非常态下的幻觉状态——幻由人生的入幻模式 | 第39-43页 |
二、常态下的醒觉状态——机缘巧合的入幻模式 | 第43-46页 |
第三章 聊斋幻境的认识价值 | 第46-67页 |
第一节 “行行警昏俗,字字醒狂夫” —幻境中的道德关怀与人生启悟 | 第46-53页 |
一、幻境中的道德本位意识 | 第47-50页 |
二、堪破幻象,证悟人生 | 第50-53页 |
第二节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现实色彩与超越精神 | 第53-60页 |
一、幻境中的现实色彩 | 第54-57页 |
二、幻境中的超越精神 | 第57-60页 |
第三节 “一生遭尽揶揄笑,伸手还生五色烟” —心灵慰藉与理想追寻 | 第60-67页 |
一、幻想的心灵慰藉 | 第61-64页 |
二、理想的执着追寻 | 第64-67页 |
第四章 聊斋幻境的艺术价值 | 第67-83页 |
第一节 幻象兴寄,恣纵胸臆—自由酣畅的情感宣泄 | 第67-70页 |
一、时代环境:自由地宣泄孤愤之情 | 第67-69页 |
二、艺术情趣:自由地驰骋才子之笔 | 第69-70页 |
第二节 设幻寓真,曲尽世态—深刻独到的现实表现 | 第70-73页 |
第三节 以幻写心,幻而弥真—真实细腻的心理展示 | 第73-76页 |
一、不蹈梦区,不烛心境:揭示潜隐心理 | 第73-75页 |
二、因心所现,随心所化:捕捉瞬念意识 | 第75-76页 |
第四节 借幻设奇,余韵悠然—离奇幻美的情致意蕴 | 第76-83页 |
一、光怪陆离的奇趣美 | 第76-78页 |
二、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 第78-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聊斋幻境一览表 | 第8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