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石质文物裂隙识别定位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23页 |
·石质文物概况 | 第13-14页 |
·裂隙无损检测技术 | 第14-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4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4页 |
·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近景摄影测量 | 第26-40页 |
·近景摄影原理 | 第26-30页 |
·近景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 | 第26-27页 |
·相机的内外方位元素 | 第27-28页 |
·共线及共面条件方程 | 第28-30页 |
·摄影测量中的直接线性变换解法 | 第30-34页 |
·直接线性变换解法的基本关系式 | 第30-31页 |
·直接线性变换解法的解算过程 | 第31-33页 |
·迭代计算像点的物方空间坐标 | 第33-34页 |
·带有附加条件的直接线性变换解法 | 第34页 |
·摄影测量的精度估算 | 第34页 |
·相机标定 | 第34-40页 |
·数码相机构像畸变检校 | 第35-37页 |
·图像畸变系数的求解方法 | 第37-38页 |
·相机内方位元素的测定 | 第38-39页 |
·普通数码相机的检校实验 | 第39-40页 |
第3章 近景摄影中裂隙图像的类型及特征 | 第40-72页 |
·裂隙概述 | 第40-43页 |
·裂隙分类 | 第40-42页 |
·石窟文物裂隙图像特征 | 第42-43页 |
·裂隙图像采集系统 | 第43-47页 |
·相机选择 | 第43-44页 |
·测距仪 | 第44-45页 |
·图像采集 | 第45-46页 |
·成像几何 | 第46-47页 |
·裂隙图像的灰度特征 | 第47-51页 |
·图像灰度直方图 | 第48页 |
·灰度的线性变换 | 第48-50页 |
·伽玛变换 | 第50-51页 |
·多尺度特征 | 第51-54页 |
·裂隙的尺度特征 | 第51页 |
·二维小波分解的多分辨率分析 | 第51-54页 |
·频域特征 | 第54-59页 |
·傅立叶变换 | 第54-56页 |
·二维傅立叶变换 | 第56-57页 |
·基于同态滤波的裂隙细节增强 | 第57-59页 |
·方向特征 | 第59-62页 |
·Hough 变换检测裂隙方向及倾斜图像校正 | 第59-61页 |
·裂隙曲线累加变向计算 | 第61-62页 |
·边缘特征 | 第62-71页 |
·边缘分类 | 第62-64页 |
·边缘检测技术 | 第64-69页 |
·边缘检测算法结果对比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近景摄影中裂隙图像识别 | 第72-84页 |
·图像特征参数 | 第72-76页 |
·链码边界跟踪方法 | 第72-73页 |
·常用的裂隙特征参数 | 第73-76页 |
·裂隙识别方法 | 第76-82页 |
·水平向噪声抑制 | 第76-78页 |
·自适应方向的 LoG 图像增强 | 第78-80页 |
·方格法裂隙片段拼接 | 第80-82页 |
·裂隙提取方法 | 第82-83页 |
·网格法 | 第82页 |
·连通区域特征提取法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裂隙图像处理系统 | 第84-95页 |
·软件介绍 | 第84-86页 |
·软件模块 | 第86-87页 |
·手动处理模块 | 第86-87页 |
·自动处理模块 | 第87页 |
·软件界面 | 第87-94页 |
·手动处理界面 | 第88-89页 |
·自动处理界面 | 第89-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无损检测方法应用 | 第95-104页 |
·测区地质条件概况 | 第95-98页 |
·门头沟军庄地质概况 | 第95-96页 |
·云冈石窟地质条件概况 | 第96-98页 |
·超声波测量裂隙深度 | 第98-102页 |
·软件处理结果 | 第102页 |
·手动测宽与图像处理结果对比 | 第102-10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主要结论 | 第104页 |
·建议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2-113页 |
附录2 个人简历 | 第113-114页 |
附录3 裂隙测试区 | 第114-116页 |
附录4 软件处理结果图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