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3-21页 |
2.1 港口企业 | 第13-14页 |
2.2 多元化战略 | 第14-18页 |
2.2.1 多元化战略的涵义和分类 | 第14-16页 |
2.2.2 多元化战略的动因 | 第16页 |
2.2.3 多元化战略的绩效 | 第16-17页 |
2.2.4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及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3 港口企业多元化 | 第18-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龙湾作业区概况及现有战略分析 | 第21-26页 |
3.1 龙湾作业区概况 | 第21页 |
3.2 龙湾作业区装卸业务的波斯顿矩阵分析 | 第21-23页 |
3.3 龙湾作业区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5页 |
3.3.1 分散未来港区经营风险 | 第23-24页 |
3.3.2 培育港区核心竞争力 | 第24页 |
3.3.3 充分利用港区闲置资源 | 第24-25页 |
3.3.4 融入港口供应链体系 | 第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龙湾作业区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26-34页 |
4.1 龙湾作业区宏观环境分析 | 第26-28页 |
4.1.1 政策及法律法规环境分析 | 第27页 |
4.1.2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28页 |
4.1.4 技术进步环境分析 | 第28页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 | 第28-33页 |
4.2.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第29-30页 |
4.2.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第30页 |
4.2.3 替代品的压力 | 第30-31页 |
4.2.4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 第31页 |
4.2.5 现有的主要竞争对手 | 第31-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龙湾作业区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34-41页 |
5.1 龙湾作业区硬件条件分析 | 第34-35页 |
5.1.1 龙湾作业区地理位置及集疏运条件 | 第34页 |
5.1.2 龙湾作业区海岸线、堆场面积及仓储面积等状况 | 第34页 |
5.1.3 龙湾作业区机械设备状况 | 第34-35页 |
5.2 龙湾作业区财务能力分析及融资能力分析 | 第35-37页 |
5.2.1 龙湾作业区财务能力分析 | 第35-37页 |
5.2.2 龙湾作业区的融资能力分析 | 第37页 |
5.3 龙湾作业区薪酬体系及人力资源分析 | 第37-39页 |
5.3.1 龙湾作业区组织结构 | 第37-38页 |
5.3.2 龙湾作业区人力资源分析 | 第38页 |
5.3.3 龙湾作业区薪酬体系分析 | 第38-39页 |
5.4 龙湾作业区货源装卸费率分析 | 第39-4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龙湾作业区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 | 第41-48页 |
6.1 基于三层面理论的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 | 第41-42页 |
6.2 守卫和拓展龙湾作业区的核心业务 | 第42-45页 |
6.3 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 | 第45-47页 |
6.4 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 | 第4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7 龙湾作业区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 第48-52页 |
7.1 调整组织机构,再造组织结构创新力 | 第48-49页 |
7.2 招募揽货人才,培养管理件杂货装卸的人才 | 第49页 |
7.3 开发互联网营销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 第49-50页 |
7.4 完善作业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 第50页 |
7.5 控本增效,降低港区生产成本 | 第50-51页 |
7.6 建设五型班组,创新发展企业文化 | 第51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8 研究结论 | 第52-5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