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论文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论文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9页 |
(二)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选题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中保密审查制度的原理研究 | 第14-23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的关系 | 第14-18页 |
1、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2、政府信息公开中保守国家机密的必要性 | 第15-18页 |
(二) 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机密关系的平衡 | 第18-20页 |
1、国家机密的认定 | 第18-19页 |
2、遵循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 第19页 |
3、维护公民基本知情权 | 第19-20页 |
4、寻求两者利益平衡 | 第20页 |
(三) 应互为整体的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密审查制度 | 第20-21页 |
1、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查的辩证关系 | 第20-21页 |
2、保密审查制度是处理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保密的平衡杆 | 第21页 |
(四)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下如何构建保密审查制度 | 第21-23页 |
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保密审查制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第23-33页 |
(一)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保密审查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3-24页 |
(二) 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核工作面临的新态势 | 第24-25页 |
1、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内容与定密工作关系日益紧密 | 第24页 |
2、依申请公开对保密事项范围冲击不断加大 | 第24-25页 |
3、敏感信息边界较模糊,“国家机密”变成了挡箭牌 | 第25页 |
(三)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保密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1、保密审查主体宽泛 | 第25-27页 |
2、保密审查边界不清晰 | 第27-29页 |
3、保密审查程序不够严谨 | 第29-30页 |
4、保密审查责任机制不明确 | 第30-31页 |
5、保密审查救济途径不完善 | 第31-33页 |
四、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保密审查制度的思考 | 第33-42页 |
(一)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保密审查制度的构建 | 第33-34页 |
(二) 保密审查主体和范围的确定 | 第34-38页 |
1、确认保密审查主体和审查权 | 第34-35页 |
2、明确保密审查范围的边界 | 第35-38页 |
(三) 保密审查程序和责任制度 | 第38-39页 |
1、科学划分,全面提升信息公开程序精细化水平 | 第38-39页 |
2、健全保密审查责任制度 | 第39页 |
(四) 完善保密审查的后果救济途径 | 第39-42页 |
1、深化行政举报制度 | 第40页 |
2、设置复议专门委员会 | 第40-41页 |
3、建立可确保法院做出独立司法判断的司法审查模式 | 第41-42页 |
五、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