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1 引言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23页 |
2.1.1 菌株及质粒来源 | 第16-17页 |
2.1.2 主要试剂及生产厂家 | 第17-18页 |
2.1.3 主要试剂配方 | 第18-20页 |
2.1.4 引物及序列合成 | 第20-22页 |
2.1.5 实验器材 | 第22-23页 |
2.1.6 间隔序列来源 | 第23页 |
2.1.7 志贺菌及其间隔序列同源质粒或噬菌体的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研究中耐药基因的选择 | 第23页 |
2.1.8 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23页 |
2.1.9 网络服务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志贺菌的复苏与鉴定 | 第23-24页 |
2.2.2 细菌浊度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3 分光光度法测细菌浓度 | 第25页 |
2.2.4 琼脂稀释法测定志贺菌的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25-26页 |
2.2.5 耐药质粒电转化入敏感志贺菌 | 第26-27页 |
2.2.6 氯霉素诱导敏感志贺菌耐药 | 第27-28页 |
2.2.7 多耐药志贺菌无抗生素压力传代 | 第28页 |
2.2.8 志贺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9 PCR扩增和凝胶电泳 | 第29页 |
2.2.10 志贺菌及其spacer同源质粒或噬菌体的耐药信息的获得 | 第29-30页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3 结果 | 第32-50页 |
3.1 电转化敏感志贺菌耐药的变化 | 第32-35页 |
3.1.1 电转化敏感志贺菌耐药后耐药表型变化 | 第32页 |
3.1.2 电转化敏感志贺菌耐药后志贺菌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32-35页 |
3.2 氯霉素诱导敏感志贺菌耐药前后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35-37页 |
3.2.1 耐药表型(氯霉素)的变化 | 第35页 |
3.2.2 交叉耐药的检测 | 第35-36页 |
3.2.3 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 多耐药志贺菌无抗生素压力传代前后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37-41页 |
3.3.1 耐药表型的变化 | 第37-39页 |
3.3.2 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39-41页 |
3.4 志贺菌间隔序列同源质粒的耐药信息与其耐药的关系 | 第41-50页 |
3.4.1 间隔序列的同源质粒及间隔序列所在菌株的信息 | 第41-43页 |
3.4.2 耐药基因信息 | 第43-46页 |
3.4.3 耐药相关信息 | 第46-47页 |
3.4.4 其他相关信息 | 第47-50页 |
4 讨论 | 第50-56页 |
4.1 电转化敏感志贺菌耐药前后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50-52页 |
4.2 氯霉素诱导敏感志贺菌耐药前后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52页 |
4.3 多耐药志贺菌无抗生素压力传代前后CRISPR/Cas系统的变化 | 第52-54页 |
4.4 志贺菌间隔序列同源质粒的耐药信息与其耐药的关系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综述 CRISPR/Cas系统与细菌耐药关系的研究概况 | 第64-73页 |
1 CRISPR/Cas系统 | 第64-68页 |
1.1 CRISPR/Cas系统的结构与分类 | 第64-66页 |
1.2 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66-68页 |
1.2.1 适应性阶段 | 第67页 |
1.2.2 crRNAs/Cas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形成阶段 | 第67页 |
1.2.3 靶向定位与裂解阶段 | 第67-68页 |
2 基因的水平转移与细菌耐药 | 第68-71页 |
2.1 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水平转移 | 第68-69页 |
2.2 噬菌体与细菌耐药 | 第69页 |
2.3 转座子与细菌耐药 | 第69-70页 |
2.4 整合子与细菌耐药 | 第70页 |
2.5 插入序列共同区与细菌耐药 | 第70-71页 |
3 CRISPR/Cas系统与细菌耐药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