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认识:国际视野下“恐怖主义”的认定思路 | 第17-29页 |
| 一、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及所形成的理论 | 第17-23页 |
| (一)恐怖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 第17-21页 |
| (二)恐怖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 | 第21-22页 |
|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宗教根源 | 第22页 |
| (四)恐怖主义产生的理论总结 | 第22-23页 |
| 二、不同视角对于“恐怖主义”认识的分歧 | 第23-26页 |
| (一)“恐怖主义”认识的政治分歧 | 第23-24页 |
| (二)“恐怖主义”认识的宗教分歧 | 第24-25页 |
| (三)“恐怖主义”认识的民族分歧 | 第25-26页 |
| 三、立法定义方才是“恐怖主义”认定的最终出路 | 第26-29页 |
| (一)学术定义的不稳定性 | 第26页 |
| (二)立法认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 第26-27页 |
| (三)立法定义的“基础性”地位表明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困境:中国立法对于“恐怖主义”认定的困局 | 第29-39页 |
| 一、中国“恐怖主义”立法的认定进程与模式 | 第29-35页 |
| (一)我国立法认定的进程 | 第29-31页 |
| (二)我国立法认定的模式 | 第31-35页 |
| 二、中国立法认定“恐怖主义”的困境 | 第35-39页 |
| (一)“三个主义”立法认定困难 | 第35-37页 |
| (二)我国“四个法域”认定恐怖主义的缺失和不统一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借鉴:奥地利关于“恐怖主义”立法认定的经验 | 第39-46页 |
| 一、奥地利有关“恐怖主义”立法的认定方式和立法模式 | 第39-44页 |
| (一)奥地利刑事立法中的认定模式 | 第39-42页 |
| (二)奥地利立法认定源自欧盟的部分 | 第42-44页 |
| 二、奥地利“恐怖主义”立法认定的可借鉴之处 | 第44-46页 |
| (一)奥地利立法认定的“正面因素”借鉴 | 第44-45页 |
| (二)奥地利立法认定的“负面因素”借鉴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完善:中国对于“恐怖主义”立法认定的优化 | 第46-54页 |
| 一、国内立法认定的补正 | 第46-51页 |
| (一)“三个主义”之间的关系与位阶 | 第46-47页 |
| (二)完善我国“恐怖组织和个人名录”认定制度 | 第47-49页 |
| (三)“实施恐怖活动罪”的增设 | 第49-51页 |
| 二、优化国内立法认定与区域和国际立法认定的对接 | 第51-54页 |
| (一)统一中国“四个法域”对于“恐怖主义”的立法认定 | 第51-52页 |
| (二)在上海合作组织中扩展我国反恐认定观点的共识度 | 第52页 |
| (三)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公约的制定 | 第52-53页 |
| (四)完善国际公约向国内法转化的进程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