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3-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水体中多环芳烃及抗生素等新兴有机污染物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 第13-14页 |
1.1.2 多环芳烃及抗生素因其显著的生态毒理效应而备受关注 | 第14-15页 |
1.1.3 水体中多环芳烃及抗生素等有机污染物对浮游植物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未引起重视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31页 |
1.2.1 水体多环芳烃及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的污染现状 | 第15-23页 |
1.2.2 多环芳烃的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2.3 抗生素的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2.4 多环芳烃对藻类的生态危害及藻类在水体多环芳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28-29页 |
1.2.5 抗生素对藻类的生态危害 | 第29-31页 |
1.2.6 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1页 |
1.3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2.3 实验设计及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2.3.1 藻种的培养和观察 | 第34页 |
2.3.2 菲、诺氟沙星、氟康唑三种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添加方法 | 第34页 |
2.3.3 菲、诺氟沙星、氟康唑三种物质助溶剂的选择及其添加浓度 | 第34-35页 |
2.3.4 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37页 |
2.4.1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2.4.2 藻类抑制率的计算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68页 |
3.1 菲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影响 | 第37-48页 |
3.1.1 菲的用量确定 | 第37-38页 |
3.1.2 不同浓度的菲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38-41页 |
3.1.3 菲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物量及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41-44页 |
3.1.4 菲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氧化胁迫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44-48页 |
3.2 诺氟沙星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影响 | 第48-58页 |
3.2.1 诺氟沙星的用量确定 | 第48-50页 |
3.2.2 不同浓度的诺氟沙星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50-53页 |
3.2.3 诺氟沙星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物量及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53-55页 |
3.2.4 诺氟沙星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氧化胁迫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 氟康唑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影响 | 第58-68页 |
3.3.1 氟康唑的用量确定 | 第58页 |
3.3.2 不同浓度的氟康唑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58-61页 |
3.3.3 氟康唑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物量及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61-64页 |
3.3.4 氟康唑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氧化胁迫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64-68页 |
4. 讨论 | 第68-70页 |
4.1 两种藻对三种滇池典型新兴有机污染物的敏感性差异原因分析 | 第68页 |
4.2 两种藻对新兴有机污染物敏感性差异,可能导致的生态后果分析 | 第68-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6.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