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形象微电影的叙事特征与传播策略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章 大学形象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的大学形象宣传片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形象微电影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大学形象微电影的叙事主题 | 第27-43页 |
第一节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 | 第27-31页 |
一、中国:抒写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 | 第29-30页 |
二、西方:强调个体价值,折射教育观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大学精英意识与自由科学精神的召唤 | 第31-39页 |
一、彰显精英意识 | 第33-35页 |
二、张扬自由科学精神 | 第35-39页 |
第三节 个人梦想与青春感悟的诉说 | 第39-43页 |
一、追寻人生梦想 | 第39-40页 |
二、重溯青春记忆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大学形象微电影的叙事模式 | 第43-69页 |
第一节 多样化的叙事符号 | 第43-58页 |
一、视觉符号 | 第44-56页 |
(一)空间符号的精妙选取 | 第44-47页 |
(二)画面造型的隐含表达 | 第47-56页 |
二、听觉符号 | 第56-58页 |
(一)精简深刻的独白 | 第56-57页 |
(二)灵动时尚的配乐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 第58-63页 |
一、多重互动关系中塑造师生形象 | 第59-61页 |
二、成长励志母题中营造冲突悬念 | 第61-63页 |
第三节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 第63-69页 |
一、内聚焦视角下的“回忆式”与“漫游式”结构 | 第64-66页 |
二、“以点带面”的人物串联式结构 | 第66页 |
三、娱乐流行符号的狂欢式拼贴 | 第66-69页 |
第四章 大学形象微电影的传播策略 | 第69-82页 |
第一节 追求传播内容的创意与深度 | 第69-74页 |
一、精准的大学形象定位 | 第69-72页 |
二、多元化的题材和影像风格 | 第72-73页 |
三、平衡理性诉求与感性内容 | 第73-74页 |
第二节 优化配置传播渠道 | 第74-82页 |
一、增强校内媒体的宣传力度 | 第74-76页 |
二、加大传统媒体的投放量 | 第76-77页 |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 | 第77-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