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种植业论文--经济作物论文

南宁市木薯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隆安县、武鸣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木薯产业化概况第10-16页
        1.2.1 国外木薯种植业分布与产业化发展概况第10-11页
        1.2.2 国内木薯种植业分布与产业化发展概况第11-12页
        1.2.3 国内木薯产业化发展模式第12-16页
    1.3 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概况第16-17页
    1.4 木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第17-21页
        1.4.1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1.4.2 自然资源禀赋理论第19-20页
        1.4.3 比较优势理论第20-21页
    1.5 国内外木薯产业化研究进展第21-23页
        1.5.1 国外木薯产业化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5.2 国内木薯产业化研究进展第22-23页
        1.5.3 文献评述与切入点第23页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3-25页
        1.6.1 南宁市木薯产业化理论意义第23-24页
        1.6.2 南宁市木薯产业化实践意义第24页
        1.6.3 研究南宁市木薯产业化目的第24-25页
    1.7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第25页
2 研究方法第25-27页
    2.1 文献查阅第25页
    2.2 选点问卷调研第25-26页
    2.3 行业产业专家走访第26页
    2.4 实证比较分析方法第26页
    2.5 资料来源第26-27页
    2.6 技术路线第27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7-73页
    3.1 南宁市木薯产业发展现状第27-53页
        3.1.1 隆安县木薯种植产业现状第33-36页
        3.1.2 隆安县木薯种植户条件第36-38页
        3.1.3 武鸣区木薯种植产业现状第38-41页
        3.1.4 武鸣区木薯种植户情况第41-44页
        3.1.5 隆安县木薯加工业发展情况第44-46页
        3.1.6 武鸣区木薯加工业研究结果第46-50页
        3.1.7 隆安县和武鸣区木薯专业合作社发展第50页
        3.1.8 隆安县和武鸣区科研配套第50-51页
        3.1.9 隆安县和武鸣区木薯地域政策与产业模式第51-53页
    3.2 南宁市木薯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第53-57页
        3.2.1 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第53-55页
        3.2.2 解决农民生产就业问题第55-57页
        3.2.3 增加地方税收第57页
    3.3 南宁市木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57-66页
        3.3.1 南宁市种植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第57-58页
        3.3.2 种植基地规模发展不平衡第58-59页
        3.3.3 种植农户管理精细程度差异较大第59-60页
        3.3.4 机械化应用过程范围狭窄第60-62页
        3.3.5 种植良种与技术推广传播缓慢第62-64页
        3.3.6 木薯加工企业分散,缺少精深加工企业第64-65页
        3.3.7 木薯加工企业面临巨额环保评估成本第65-66页
    3.4 南宁市木薯产业提升发展的制约因素第66-71页
        3.4.1 农户素质因素制约,种植规模分散,未获得有效利益联结第66-67页
        3.4.2 木薯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第67-68页
        3.4.3 木薯加工业发展深度和规模制约,品牌效应低下第68页
        3.4.4 种植产业配套缺失第68-70页
        3.4.5 东盟国家木薯产业对南宁木薯产业化发展的影响第70-71页
    3.5 南宁市木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第71-73页
        3.5.1 重视产业化配套设施建设,推广木薯良种良法与机械种植收获技术第71-72页
        3.5.2 提高农户综合素质,鼓励推广创新产业化模式第72页
        3.5.3 建立健全木薯产业化补贴政策,深度挖掘木薯加工产品第72页
        3.5.4 扩宽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第72-73页
4 讨论第73-74页
    4.1 重视推广良种良法,打造木薯品牌,培育加工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第73页
    4.2 重视提高决策水平和生产者素质,深挖木薯深加工第73-74页
    4.3 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第74页
5 研究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构云南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广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