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单丛茶树简介 | 第12页 |
1.2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及其发展概述 | 第12-13页 |
1.2.2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功能 | 第13-14页 |
1.3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方法 | 第14-15页 |
1.4 植物内生菌的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1.5 植物内生拮抗菌株生物效价测定 | 第16-17页 |
1.6 植物内生拮抗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第17页 |
1.7 植物内生拮抗菌株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7.1 生物防治的概述 | 第17页 |
1.7.2 植物内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7.3 茶树内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0页 |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单丛茶树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28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2.1.1 材料 | 第20页 |
2.1.2 培养基 | 第20-21页 |
2.1.3 试剂 | 第21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 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单丛茶树内生菌的分离 | 第21-22页 |
2.2.2 单丛茶树内生菌的纯化与保存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3.1 内生细菌的分离结果 | 第22-25页 |
2.3.2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 第25-26页 |
2.3.3 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6页 |
2.4 讨论 | 第26-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内生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28-4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3.1.1 材料 | 第28页 |
3.1.2 培养基 | 第28页 |
3.1.3 试剂 | 第28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3.1.5 试验指示细菌及植物病原菌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内生拮抗细菌和内生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 第29-30页 |
3.2.2 内生拮抗真菌的筛选 | 第30-31页 |
3.3 内生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31-42页 |
3.3.1 内生拮抗细菌和内生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结果 | 第31-39页 |
3.3.2 内生拮抗真菌的筛选结果 | 第39-42页 |
3.4 讨论 | 第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内生拮抗菌株的鉴定 | 第44-61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6页 |
4.1.1 材料 | 第44页 |
4.1.2 培养基 | 第44页 |
4.1.3 试剂 | 第44-45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4.2 内生拮抗菌株的鉴定 | 第46-48页 |
4.2.1 内生拮抗细菌的鉴定 | 第46-47页 |
4.2.2 内生拮抗真菌的鉴定 | 第47-48页 |
4.3 内生拮抗菌株鉴定结果 | 第48-59页 |
4.3.1 内生拮抗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48-57页 |
4.3.2 内生拮抗真菌的鉴定结果 | 第57-59页 |
4.4 讨论 | 第59页 |
4.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内生拮抗菌株抑菌生物效价的测定 | 第61-69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61-62页 |
5.1.1 材料 | 第61页 |
5.1.2 培养基 | 第61页 |
5.1.3 试剂 | 第61-62页 |
5.1.4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5.2 方法 | 第62-63页 |
5.2.1 内生拮抗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生物效价的测定 | 第62-63页 |
5.2.2 内生拮抗菌株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生物效价的测定 | 第63页 |
5.3 结果 | 第63-67页 |
5.3.1 内生拮抗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生物效价测定结果 | 第63-65页 |
5.3.2 内生拮抗菌株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生物效价测定结果 | 第65-67页 |
5.4 讨论 | 第67页 |
5.5 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内生拮抗细菌FH01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9-82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69-70页 |
6.1.1 材料 | 第69页 |
6.1.2 主要培养基 | 第69页 |
6.1.3 试剂 | 第69页 |
6.1.4 主要仪器 | 第69-70页 |
6.2 方法 | 第70-72页 |
6.2.1 FH01培养液的制备 | 第70页 |
6.2.2 FH01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 第70页 |
6.2.3 抑菌实验方法 | 第70页 |
6.2.4 FH01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第70-72页 |
6.2.5 响应面法优化FH01发酵条件试验 | 第72页 |
6.2.6 模型的验证 | 第72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6.3.1 FH01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72-77页 |
6.3.2 响应面法优化FH01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77-80页 |
6.3.3 验证试验 | 第80页 |
6.4 讨论 | 第80-81页 |
6.5 结论 | 第81-8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83页 |
7.1.1 单丛茶树内生菌的分离与内生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82页 |
7.1.2 单丛茶树内生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82页 |
7.1.3 单丛茶树内生拮抗菌株的测定 | 第82-83页 |
7.1.4 内生拮抗细菌抑制效价的测定 | 第83页 |
7.1.5 响应面优化内生细菌FH01的发酵条件 | 第83页 |
7.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