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耳鼻咽喉科学论文--耳科学、耳疾病论文--病理听力学及助听器论文

谐波单边带人工耳蜗算法的改进及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人工耳蜗语音编码策略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几类商用语音编码策略第11-14页
        1.2.2 国内外语音编码策略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本文内容安排第16-18页
2 语音信号的CIS编码与HSSE编码第18-34页
    2.1 人工耳蜗语音编码技术第18-21页
    2.2 CIS编码方案的设计实现第21-24页
        2.2.1 语音信号预处理第21页
        2.2.2 频率通道划分第21-22页
        2.2.3 包络提取第22-23页
        2.2.4 声码合成第23-24页
    2.3 HSSE编码方案的设计实现第24-29页
        2.3.1 语音信号基频及其谐波第24-25页
        2.3.2 基频提取第25-27页
        2.3.3 谐波选择第27页
        2.3.4 移频处理第27-29页
    2.4 CIS编码与HSSE编码的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2.4.1 CIS与HSSE编码的时域结果第29-30页
        2.4.2 CIS与HSSE编码的频域结果第30-32页
        2.4.3 结果分析第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CIS和HSSE编码语音的下丘神经元活动预测第34-48页
    3.1 下丘神经元的生理特性第35-36页
    3.2 时频感受野(STRF)预测模型第36-39页
        3.2.1 时频感受野(STRF)第37-38页
        3.2.2 信号预处理第38页
        3.2.3 时频滤波第38页
        3.2.4 非线性输出第38-39页
    3.3 下丘神经元响应模型建立第39-42页
        3.3.1 动物实验第39-40页
        3.3.2 预测神经元筛选第40-41页
        3.3.3 预测模型训练样本第41页
        3.3.4 预测模型参数设置第41-42页
    3.4 不同编码策略在下丘神经元上的响应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3.4.1 下丘神经元响应结果第42-43页
        3.4.2 不同编码策略下丘神经元响应的PSTH结果第43-44页
        3.4.3 下丘神经元对不同编码策略的声调识别结果第44-45页
        3.4.4 结果分析第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8页
4 谐波单边带自适应编码策略第48-60页
    4.1 语音信号的谐波分布第48-50页
    4.2 谐波单边带编码方案存在的问题第50-51页
    4.3 谐波单边带自适应编码策略设计原理第51-54页
        4.3.1 谐波能量计算第51-52页
        4.3.2 自适应谐波选择第52-54页
    4.4 算法验证第54-59页
        4.4.1 算法仿真结果分析第54-57页
        4.4.2 谐波单边带自适应编码算法在下丘神经元上的响应结果分析第57-58页
        4.4.3 讨论分析第58-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5 基于LabVIEW的耳蜗电刺激实验系统第60-78页
    5.1 基于LabVIEW的系统软件设计第60-64页
        5.1.1 耳蜗电刺激系统框架第60-61页
        5.1.2 语音编码处理第61-62页
        5.1.3 脉冲发生器模块第62页
        5.1.4 参数设置模块第62-63页
        5.1.5 DA转换第63-64页
    5.2 刺激电路模块第64-69页
        5.2.1 耳蜗刺激电极第64-67页
        5.2.2 电源模块设计第67-68页
        5.2.3 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设计第68-69页
    5.3 刺激系统仿真测试第69-76页
        5.3.1 软件系统测试第69-73页
        5.3.2 硬件电路测试第73-74页
        5.3.3 系统测试第74-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8-82页
    6.1 总结第78-79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79-82页
致谢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附录第90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90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脑CT图像分类及可视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YY1调控结肠癌细胞糖代谢重编程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