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住房市场及住房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 第22-39页 |
2.1 住房市场特点分析 | 第22-24页 |
2.1.1 住房市场落后经济发展 | 第22页 |
2.1.2 住房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 第22-23页 |
2.1.3 住房供给结构失衡总量不足 | 第23页 |
2.1.4 住房市场的双轨制供应体制 | 第23-24页 |
2.1.5 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势 | 第24页 |
2.2 住房政策及效果分析 | 第24-35页 |
2.2.1 住房政策分析 | 第24-29页 |
2.2.2 住房政策效果评述 | 第29-30页 |
2.2.3 住房政策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2.3 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 第35-38页 |
2.3.1 住房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 第35页 |
2.3.2 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的定义 | 第35-37页 |
2.3.3 住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9-57页 |
3.1 建立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4页 |
3.1.1 评价原则和标准 | 第39-40页 |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0-41页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形式 | 第41-42页 |
3.1.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4页 |
3.2 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的灰色模型 | 第44-52页 |
3.2.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4-45页 |
3.2.2 灰色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45-48页 |
3.2.3 灰色评价的步骤 | 第48-52页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2-55页 |
3.3.1 定性指标定量化 | 第52-53页 |
3.3.2 定量指标规范化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 | 第57-83页 |
4.1 样本政策和样本数据的选择 | 第57页 |
4.2 住房政策有效性的纵向评价 | 第57-67页 |
4.2.1 评价样本选择 | 第57页 |
4.2.2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57-60页 |
4.2.3 2001-2011 年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 | 第60-66页 |
4.2.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4.3 住房政策有效性的横向评价 | 第67-77页 |
4.3.1 样本城市选择 | 第67-68页 |
4.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68页 |
4.3.3 2010 年 35 个大中城市住房政策有效性评价 | 第68-73页 |
4.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3-77页 |
4.4 住房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77-80页 |
4.4.1 敏感性分析原理 | 第77页 |
4.4.2 敏感性分析过程 | 第77-79页 |
4.4.3 敏感性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4.5 提高住房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及建议 | 第80-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